爱盲论坛

标题: 中国最后一个大帝:曾经雄才大略,最终却失去整个世界 [打印本页]

作者: 天涯过客    时间: 2021-2-8 00:10
标题: 中国最后一个大帝:曾经雄才大略,最终却失去整个世界
1




嘉庆元年(1796年),已经当了60年皇帝、终于退位给儿子的乾隆,在紫禁城内端坐,闭着眼睛,嘴里念念有词。


刚刚从父亲手中接过皇位、却仍要时时看着太上皇眼色的嘉庆,在一边莫名其妙,他努力想听清楚父亲乾隆在说些什么,但什么也听不懂。


过了一会,乾隆突然睁开眼睛问了一句:“这些人叫什么名字?”嘉庆不知道怎么回答,一旁的和珅却应声说了一句:“高天德,苟文明。”(两人是当时白莲教起义的领袖)。乾隆这时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几天后,仍然百思不得其解的嘉庆,悄悄叫来和珅询问此事。向来善于揣度乾隆心意的和珅,对此回答说:


“上皇(乾隆)所诵为西域秘密咒。诵之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奴才闻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白莲教)教匪悍酋,故以此二人名对也。”


嘉庆这才恍然大悟。


这一年,乾隆皇帝86岁。



▲晚年乾隆非常迷信咒语。


尽管刚刚禅让,然而,这一年,在四川、陕西、河南、湖北等地的白莲教徒起义烽烟四起;


而在更早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东临清爆发王伦起义,打破了中原地区近百年无战争的“盛世升平”局面;


乾隆四十六年、四十八年(1781年、1783年),甘肃发生了苏四十三和田五领导的回民起义;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台湾爆发了林爽文起义;


乾隆六十年(1795年),贵州、湖南又相继爆发苗民起义……


眼下,白莲教徒们又在大清帝国的土地上到处起义。86岁的乾隆皇帝,虽然退位,但并不让权。对于这个他一手缔造了“盛世”的帝国,他忧虑,却又不知如何下手。


所以,他期望通过这些神奇的西域咒语,来诅咒帝国那些造反的、万恶的“匪徒”们早点死去。




2




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清太上皇,眼下手足无措,只好寄希望于诡秘的咒语。


时间再往前推,年轻的时候,他可完全不是这样。


想当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时,44岁的他不顾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毅然出兵征讨当时称霸中亚的蒙古准噶尔汗国。


满朝文武大臣都反对他出兵,是因为此前23年的雍正九年(1731年),清朝在和通泊之战(今新疆阿勒泰北与蒙古边界地区)中,惨败给了属于漠西蒙古部落的准噶尔大军,几万清军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惨败给大清王朝的震撼如此深刻,因此当乾隆皇帝提出,将趁着准噶尔汗国内讧的有利时机,闪电出击准噶尔汗国时,文武大臣们纷纷阻挠反对。


然而他却乾纲独断,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正月毅然发兵,最终耗时四年,于1759年先后平定了准噶尔汗国和南疆的大小和卓之乱,解决了他的祖父康熙和父亲雍正都没能解决的边疆难题,将新疆正式纳入到了中华帝国的版图之中。


历史无法假设,但可以肯定的是,假如没有乾隆大帝,中华民族或将就此失去新疆。



▲征讨准噶尔汗国和平定新疆,是乾隆的伟大功绩。


年轻时候的乾隆皇帝,完全配得上“英雄”的称号。


后来,当廓尔喀(尼泊尔)出兵入侵西藏,满朝文武又认为西藏“路途遥远,军行困难,粮饷不继,不能出兵征讨”时,他又毅然出兵稳住了西藏。


对于文武群臣们的畏缩,乾隆皇帝以自己的乾纲独断,保住了新疆和西藏,对此他回忆说,臣子们看到此前和蒙古人的战争失利就“莫不畏难沮议,朕斯时力排众议,竭尽心力”。


他眼光毒辣,具备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应有的品质。


新疆平定后,朝臣们认为新疆这个地方不值得守,又是乾隆力排众议,坚持要在新疆屯田,并从内地移民新疆——可以说,没有他,从新疆到西藏,今天约1/3个中国的领土,很有可能将不再为中华民族所有。




3




然而,86岁才退休禅位的他,真的老了。


为了守护好祖先遗留给他的这个帝国,他从25岁登基时开始,就一直孜孜不倦,勤于政务。每天早上大概5点多钟,天还没亮,他就开始在紫禁城中处理政务,几十年如一日。


作为乾隆近臣的著名史学家赵翼回忆说,他们十几个大臣每人每隔五六天,就轮一次早班,“已觉劳苦,孰知上(乾隆)日日如此”。


他非常勤奋。大清帝国在他手上,迎来了传统认为的“康雍乾盛世”的最巅峰,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的最巅峰。仅仅以人口计算,大清帝国的人口从乾隆六年(1741年)的1.4亿人,增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2.97亿人。而只有一个繁华昌盛的帝国,才足以在两百多年前养活如此庞大的人口。



▲乾隆的勤政,塑造了一个“盛世”帝国。


然而这种巅峰“盛世”,是在与他之前的中国历代王朝,进行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要与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做横向比较,大清帝国却也在他手上,开始暴露出了各种问题。


这个日后被称为“乾隆大帝”的君王,在位的60年间,表面上兴盛发达,然而与此同时,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正式成立;


乾隆五十年(1785年),英国人瓦特改良并发明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掀起了工业革命的超级浪潮;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同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美国建国、法国爆发大革命的时代浪潮面前,这名曾经英明神武的乾隆大帝,陷入了时代的困境而不自知。




4




说实话,他也很难知晓。


他自幼出生于皇室,6岁开始接受传统的儒家启蒙教育,9岁入学读书。长大后所学的,一个是汉文满文,一个是骑马射箭,一个是操练火器。而他最感兴趣的,就是作文赋诗。


在他看来,洋人那些玩意、火器家伙什么的,都只是奇技淫巧,真正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要骑射跟文化。所以,他6岁的时候,就能在爷爷康熙皇帝面前,背诵整篇的《爱莲说》。对于汉族子弟来说,这或许不算什么,然而对于一个满族皇家子弟而言,这却是非常难得的。


他还非常喜欢骑马射箭和秋狝围猎等活动。长期跟随乾隆左右的名臣赵翼回忆说,乾隆箭术不错,“射以三番为率,番必三矢,每发辄中圆的,九矢率中六、七,此余所常见者”。


由于经常习武,他一生精力过人,很少生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一个朝鲜使者觐见80岁的乾隆皇帝后,说他“尚如六十余岁人,筋力则耳目聪明,步履便捷矣”。



▲乾隆热爱骑马射箭,认为不能忘却满人的传统。


与比他大了39岁,却特别喜欢探索西方文化的俄罗斯彼得大帝(1672-1725)相比,在汉民族的土地上生活、成长起来的乾隆大帝,背负着这个成熟民族沉重文化思想枷锁,显然不具备接触和了解更多西方世界的窗口与动力。


彼得大帝敢于伪装为俄国下级军官,出国学习航海与造船技术,并邀请大量科技人员到俄国工作;但乾隆对于当时整个西方世界正如火如荼展开的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全不了解,也不想了解。


而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这位满族皇帝,显然很满足于探索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所以,他平生最爱的就是:


写诗。




5




据统计,乾隆从十几岁开始写诗,一直到他89岁去世时,仅仅可查的诗歌作品,就达到了42613首之多;而《全唐诗》所收集的整个唐代2200多位诗人的作品,一共也不过48000多首。


他对于彼得大帝所热衷的科技和现代化军事强国策略不屑一顾(他很有可能根本就没听说过彼得大帝),但对写诗,却投入了终生的热情。


赵翼在《檐曝杂记》中回忆说,乾隆有一次上厕所,拉一泡屎的时间,就写出了四首诗。


最高峰的时候,他一天要写十几首诗。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74岁的他前往北京香山一带游玩,在五天时间里写了67首诗,平均每天写了13首。


而与彼得大帝喜欢利用高官厚禄培养科技人员不同,乾隆一辈子最喜欢的,就是养诗人。


尽管写诗超快,作品数量超多,但很遗憾,乾隆的诗却几乎没一首能脍炙人口。可能是意识到了自己的诗歌质量太过平庸,乾隆专门养了一帮才子,如沈德潜、汪由敦、刘统勋、刘纶等人一起帮他写诗、改诗。


对此,乾隆也不讳言,说很多他名义上的诗,其实都是“或出词臣之手,真赝各半”。



▲乾隆书法作品。


野史传说,有一年冬天,乾隆跟大臣们在湖边游玩,刚好大雪飞舞,“天才纵横”的乾隆马上开口吟诗:


“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然后,乾隆突然卡壳了,不知道怎么接下去。幸好,旁边的大才子沈德潜赶紧给乾隆下了个台阶,说“皇上这诗写得太好了,老臣斗胆、狗尾续貂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一下子将诗的意境提升了一个档次,惹得乾隆连说“好好好”。


然而,沈德潜退休后,老来昏了头,竟然将自己给乾隆代笔写的诗歌,也编入自己的文集之中,暴露了乾隆“写诗”的真相。表面上对此表示并不忌讳的乾隆,事后却大发雷霆,宣布将已经老死的沈德潜“封衔、仆碑、罢祠、磨平碑文”,他曾恨恨地说:


“朕与德潜,以诗始,以诗终。”


他养诗人,却又恨诗人,可谓耐人寻味。




6




他是一个伟大的君王,在开疆拓土方面表现得雄才大略。然而,他始终是一个被传统中国文化所包围、浸泡成长的君王。


所以,他是中国式的传统伟大君主,而不是世界范围的伟大人物。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57岁的华盛顿(1732-1799)正式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从乾隆来说,他比俄国彼得大帝的时代晚一些,比美国的华盛顿则要年长,这三个几乎同时代的君主或总统,将各自决定俄罗斯、大清帝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在此后的历史走向。


1791年,美国正式通过《人权法案》;与此同时,81岁的乾隆,却仍然为自己制造的文字狱傲娇不已。


他一生自诩建立了“十全武功”,他还自诩风雅,然而,他却如此复杂而又多面。


一生热爱汉文化的乾隆皇帝,非常痴迷书法。为此,他甚至为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远帖》,在紫禁城中开辟专门的储藏间“三希堂”。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却是他借编纂《四库全书》,下令毁掉他认为不利于清朝统治的“禁书”达3000多种、近7万部,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另外,在乾隆朝,他一手制造了130多起文字狱,所制造的冤案,比他此前中国历史上所有文字狱的总和,还要多一倍。



▲被后世认为文雅风流的乾隆,是史上制造文字狱最多的皇帝。


这个号称儒雅风流的皇帝,也是中国史上制造文字狱最多的皇帝,并且很多都是无厘头、令人发指的冤案。


乾隆爱写诗,也爱看诗,有一次,他无意间看到杭州诗人卓长龄出的一本诗集《忆鸣诗集》,勃然大怒。


在他看来,《忆鸣诗集》书名中的“鸣”与“明”谐音,卓长龄分明是在借机怀念明朝,图谋不轨。于是乾隆亲自指称卓氏一家“丧尽天良,灭绝天理”,并下令将已经去世的卓长龄“凌迟剁尸,枭首示众”,卓长龄在世的孙子等三人被斩首,妻儿子女全部被罚没为奴——仅仅因为一个谐音字,乾隆就几乎将卓氏一家斩尽杀绝。


他自诩风雅,却将臣子一律当做狗奴才看待。即便是对他的近臣、大才子纪晓岚,乾隆也是破口大骂,说:“我只不过是把你当妓女豢养,你哪来的狗胆,竟敢妄谈国事?”


对于历经康雍乾三朝、且是雍正临终前指定的顾命大臣张廷玉,雍正曾以遗诏形式许诺,将他“配享太庙”。张廷玉退休前,就跟乾隆请示能否把雍正的遗诏落实一下。没想到乾隆对这位忠心耿耿、辅佐三朝皇帝的老臣却是震怒不已,破口大骂,说:“我只不过是把你当做毫无用处的老古董进行陈设罢了,你竟然还敢提先皇(雍正)的指示?”


尽管他处处标榜风雅,骨子里却处处透露出独裁、霸道、虚伪、狂妄和无礼。




7




到了乾隆晚年,大清帝国的农民起义已经烽烟四起。


面对帝国日趋风雨飘摇的形势,乾隆企图力挽狂澜。他将鄂善、富德、高恒、高朴等贪赃枉法的先朝老臣、皇亲国戚,或处决、或关押、或遣戍。然而,对于和珅等公开贿赂贪污的大臣,他却始终包庇纵容。


当看到承平日久的满族人不断退化,甚至连骑马、射箭等基础都荒废罢练时,乾隆也表现得非常忧虑。他说:


“马步箭乃满洲旧业,向以此为要务,无不留心学习。今国家升平日久,率多求安,将紧要技艺,全行废弃不习,因循懦弱,竟与汉人无异,朕痛恨之。”


在他看来,汉人们“因循懦弱”,又不学习骑马射箭等武艺,难怪天下会被满人夺了去;但眼下,看到满族子弟们越来越“汉化”,他心中也是焦虑重重。


他不知道的是,西方人对于富国强兵,是有另外一种理解的。


就在他禅位前两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公使马戛尔尼以向清廷“进贡”和补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名义,带着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武装有64门大炮的军舰“狮子号”,以及当时世界范围内最顶尖的军事、化学、医学、天文、历算、制图、航海专家和士兵等共800多人,还有600多箱礼物,专程来到北京觐见乾隆,希望与清朝展开通商谈判。



▲油画:乾隆接见马戛尔尼使团情景。


然而,对于马戛尔尼带来的先进科技成就,以及展示当时英国工业实力的机械工业制品,乾隆却不屑一顾,甚至非常鄙视。他还特地吩咐接待马戛尔尼一行的官员说,要装作“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庶该使臣等不敢居奇自炫”。


在乾隆看来,马戛尔尼带来的,不过是雕虫小技、奇技淫巧,而英国人竟然敢来“炫耀”,这帮夷人实在是让人笑掉大牙。


他所料想不到的是,吃了闭门羹的英国人将在此次中国之行47年后的1840年,通过一场鸦片战争,狠狠地教训了乾隆的子孙们和大清王朝。




8




乾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唯有面对大清帝国日益紧张的阶级关系,硝烟四起的农民起义时,曾经雄才大略、已经80多岁的老皇帝,却不知如何应对了。


在禅位退休后,他只能靠默念来自西域的神秘咒语,诅咒那些该死的白莲教徒们,早点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生。


乾隆,老了。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89岁的乾隆大帝最终在紫禁城“龙驭上宾”,随手也带走了一个号称巅峰的“盛世”。


只是这个“盛世”的尾声,却即将掀开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


而他的西域密咒,也即将成为埋葬大清帝国的悲怆余音。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作者: 江南忆其人    时间: 2021-2-8 06:45
乾隆听说干得很好,怎么有这么多人起义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作者: 推拿店用品艾绒    时间: 2021-2-8 08:39
标题: 回沙发江南忆其人
是听说好,不是真的好。确切的来说,清朝的好皇帝只有光绪,可这皇帝太无能了点。至于那吹出来的地瓜盛世,也是在吃明朝的老本。
本帖来自pc秘书




欢迎光临 爱盲论坛 (http://amhl.vip/)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