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盲论坛

标题: 我有些厌烦网络流行语了 [打印本页]

作者: 天涯过客    时间: 2022-7-20 10:50
标题: 我有些厌烦网络流行语了
当下,最火热的网络流行语,莫过于刺客、栓Q了,我们跟风使用,以显示自己年轻、时尚、有趣,我们也深受其烦,满屏雷同文字,看得让人抓狂。
人间词、话在网络上走红,必然有其合理性。
它们简约个性、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独特的表达方式很合网友口味。
它们并非凭空而出,很多植根于现实,譬如,996、内卷,对社会现象进行了精准阐释。
网友的想象力、创造力,让语言文字耳目一新。
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语言自然也不例外。
流行语没有该不该存在一说,只有好梗和烂梗的区别。
我们不反对好的流行语,明明是现代人,吸着现在的空气,为什么偏要执着于僵死的语言?但我们要反对过度使用。
伴随新词出现的,往往是无节制、不加思考地使用、化用、套用。
这背后,有在信息过剩时代争夺关注度的考量,一个词火了之后,总有人趁机蹭热点。
以刺客来说,这个词脱胎于雪糕刺客,原意指那些隐藏在冰柜里,看着其貌不扬的雪糕,但当你去付款时,它会用高价刺你一剑。
称得上刺客的,价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明码标价。
而后来,似乎东西只要超出心理预期价位,都被称为刺客。
再后来,甚至出现了电动车刺客,高温下的电动车座椅很烫,人一坐上去,立马被烫得弹起来,感觉像被刺了一下。
这可以说是语言通货膨胀了。
我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李安宅在《论语言的通货膨胀》中,引入了金融术语,他认为,货币是交换财富的手段,语言是传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如同货币与其背后真实财富不匹配而生的通货膨胀,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的不匹配,就是语言的通胀。
通胀的还有栓Q,本意是感谢,发明这个词的广西桂林阳朔县农民刘涛,也是在真心表示感谢,后来却衍生为表达无语、讨厌等情绪。
对于语言本身来说,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而动不动就拿流行语说话,缺少了其他的表达,未尝不是一种对创造力的扼杀。
语言变得更丰富了,也更单一了。
对于使用者来说,在语言的狂欢中,也造成了迷失。
据媒体调查显示,很多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基本不会说诗句,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现在大家夸人,习惯用一套固定的句式,或者用很多夸张的语气词。”
“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情,无法很利索地说出来。”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来说,网络流行语在引发关注、壮大声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用中的失序失当,却通过娱乐化的表达,消解了严肃性。
还是以刺客来说,它很好地反映了现实痛点,不只是线上的声讨,对线下问题解决也有裨益。
借助网络的力量,一些高价现象、营销套路得以被认真对待。
而上文所提的类似电动车刺客这样的表达,造成了词义的贬值,这么玩下去,流行语的威力、倒逼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可能要打折扣。
不是说不能娱乐,而是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娱乐化。
相信网络流行语的自净能力,也别放松自我规制防止过度使用,首先明确,不是不能用。
对于网络流行语需有足够的宽容,没有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也难成语言文字之美。
要相信流行语的自净能力,它自有新陈代谢、优胜劣汰的过程。
在网络这种信息高速流动、快速淘汰的场景中,会不断有新词产生,旧词消亡。
回看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词语,从“翻船体”到“凡尔赛”体,从以yyds为代表的“缩略派”,到绝绝子、无语子等“子系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很多梗就像夏日的雷阵雨一样,来得迅猛,火得突然,却难以持续。
让网络流行语飞一会,那些有价值的、被大众认可的,自然会发展,那些缺乏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自然会消亡,大浪淘沙,真金乃见。
网友在使用中也需保持节制,不扩大化、娱乐化,随意嫁接。
与其做一只“学舌的鹦鹉”,少有自己的语言,只是机械重复、复制粘贴,何不展现自己独特的气质。
网络流行语就像“大众菜”,知名度自然高,但吃多了会腻烦,别具一格的才是真香。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欢迎光临 爱盲论坛 (http://amhl.vip/)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