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朝唯一的太上皇:二次称帝,逆风翻盘

[复制链接]

2110

主题

661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48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12 11:5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天涯过客说: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刚过完元宵节的紫禁城没有半点节日的喜庆。


登基以来一直想要个儿子的明代宗朱祁钰,在接连遭遇了独子夭折、爱妃杭皇后崩逝的打击后,勉强过完新年便病倒了。


反观他哥哥朱祁镇,虽在土木堡之变中失利,被蒙古人掳走长达一年时间,日子却混得风生水起。


眼下,被接回宫中的朱祁镇,位称“太上皇帝”,闲居南宫六年,又生了好几个儿子。这一点,让一直没儿子的朱祁钰嫉妒不已。


可朱祁钰不知道,他一向无比看重的皇位,即将在今夜易主。









此时,在宫外,大臣徐有贞正爬上自家屋顶,对着满天繁星,喃喃自语:“紫微星弱,欲成大事,就在今夕!”


按照事先商定好的计划,徐有贞找来了自己的老熟人——掌管宫中宿卫的石亨、拥有兵权的张辄以及掌管皇帝仪仗的太监曹吉祥,让他们赶紧率兵赶往南宫。


石亨打开宫门,支开守卫。张辄带兵护卫,迎立太上皇朱祁镇复辟。


一切准备就绪后,太上皇从容地走出南宫,登上步辇,朝着阔别多年的“家”——乾清宫方向奔去。


次日,百官们遵从朱祁钰此前的圣旨,进宫参加开年以来第一次大朝会。当众人抬眼望去,却见龙椅上的皇帝换了人,一个个目瞪口呆:


坐在龙椅上的人,正是此前忙着“造人”的太上皇朱祁镇。

▲夺门之变中的明英宗,图源/剧照。

就在大家伙窃窃私语之时,胜券在握的徐有贞站出来吼了一句:“太上皇复辟!大家赶紧过来参拜啊!”


于是,一大批不明就里的大臣赶紧伏地,整个大殿上鸦雀无声。


紧接着,一直端坐在龙椅上的朱祁镇终于开了金口:“景泰皇帝身染重疾,所以,才命徐有贞等卿迎朕复位。无需担心,你们仍保留原职,任事如故。”


见状,众大臣只好山呼万岁。


至此,这场被称作“夺门之变”的兄弟阋墙事件,成就了朱祁镇梅开二度的帝王传奇。而听闻哥哥朱祁镇代班自己主持了朝会,无力起身的明代宗朱祁钰也只能回了句:“哥哥做皇帝,好,好,好。”然后,又昏昏沉沉地睡去了。


只不过,在唯我独尊的皇权面前,“好不好”只能是一个人的事情。







与所有新登基的皇帝一样,复辟后的明英宗朱祁镇玩起了皇权在握的套路,只是他玩得更溜——毕竟是重登帝位,老有经验了。


除了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他还好好封赏了身边的“功臣”。在他的安排下,所有参与夺门之变的人,均有拥戴之功。“狗头军师”徐有贞,入阁,为兵部尚书。石亨、张辄等武将通通封爵赏第。至于那个有功的“阉人”曹吉祥,明英宗也像当年对待王振那样给了他应有的封赏。


正所谓“新朝新气象”,要是只奖不罚,如何破旧立新?于是,那些曾经陷害过朱祁镇或其长子朱见深的人,如“尽伐南城树”的太监高平、前锦衣卫指挥使卢忠等人,通通被捕下狱。


明英宗天顺朝的政治大清洗,开始了。


被捕下狱的人中,还有曾指挥过北京保卫战的名臣、兵部尚书于谦和明代宗朝的内阁大学士王文。这两人与明英宗本人并无直接的矛盾,但为了给天顺一朝立威,这些曾经挽救国运的人,也只配成为明英宗案板上的肉。


然此二人皆非等闲之辈。特别是于谦,为官清廉不说,单就他在数年前的那场北京保卫战中,带领全城军民,拼死抵抗蒙古军队,建立不世的保国之功,就足以令其名垂青史。


▲于谦画像。


要搞掉一个救国的英雄,谈何容易?


但如果皇帝有心搞,恰当的理由嘛,也不是没有机会可以找到。


帝国朝堂之上,想要于谦死的人,不只是明英宗,还有夺门之变的头号大功臣徐有贞。此人极擅观察天象,他的两次成功案例,都与明英宗一生所遇到的两次王朝大变局有关。


当年,名字还叫“徐珵”的徐有贞一次夜观天象,看出星象有变,预言了明英宗“北狩”的结局。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徐珵为求功名便进言南迁。谁知,这个建议不仅没有得到当时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的认可,还遭致满朝大臣的严厉驳斥。一向公忠体国的于谦甚至直说:“言南迁者,可斩也!”


而后,通过请托多方关系,徐珵才获得于谦的谅解。于谦不计前嫌,为其举荐官职。但有关徐珵升官的动议到了明代宗朱祁钰那里,朱祁钰直接给出评价:“这人人品不行,心术不正,教书育人,恐误人子弟!”


由此,徐有贞与对于谦、明代宗朱祁钰之间的“不共戴天”之仇,算是结下了。

最爱历史新书,可享满减优惠
赶紧下单吧?







早已准备妥当的徐有贞,向明英宗亮出了一个他自认为必杀于谦等人的好理由:“诬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又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王子。”


是的,在明朝“谋立外藩”等同谋朝篡位。这种罪名一旦坐实,管你于谦曾经有多大的复国之功,那都是一个死字。


可是,徐有贞犯傻,一心想破旧立新的明英宗却不傻。


在塞外喝了一年西北风,回京后被弟弟关了六七年的明英宗,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政治白痴。无论是作为蒙古人的俘虏,还是弟弟登基以来一直防范的“假想敌”,这些年的经历都足以让他学会,凡事谨慎从之。


明英宗想要的,不过是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就像他敬爱的太宗曾爷爷朱棣当年进南京城杀方孝孺一样,于谦就是朱祁镇为自己的复辟特地准备的“方孝孺第二”。


杀方孝孺,还能用谋反这种理由吗?


在后世流传的史书描述之中,明英宗颇感犹豫,声称“于谦实有功”。这一幕,让如今很多人以为这是明英宗生出惋惜于谦之心。但我更愿意相信,明英宗只是在提醒他身边的“爪牙”,朕要的是一个“名”,其他的都不重要。


经明英宗这么一提醒,徐有贞终于说出了决定于谦生死的那句话:“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很显然,这个答案正合明英宗的胃口。


正所谓“师出有名”,当年朱棣篡侄子皇位打的是“靖难”的旗号。虽然至今仍受千夫所指,但好歹有个理由。夺门之变算什么?恐怕朱祁镇自己也说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树立一个反派典型,那么,朱祁镇将无法向天下泱泱臣民交待自己的所作所为。


所以,于谦必须死。

▲于谦受刑,图源/剧照。

对此,于谦可比一同入狱的大学士王文要清醒得多。面对所有的指控,于谦淡然地对王文说了一句:“这些都是石亨他们早就商定好的,再辩驳下去又有什么意思呢?”


到了这一刻,明知必死无疑的于谦还在拼死维护想杀他立威的明英宗,将一切的过错推给石亨、徐有贞等人。


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夺门之变后的一个星期,于谦人头落地。


史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奇异的天气现象不禁让人感觉,于谦的冤屈连老天爷都看不过去。他拼死守护的帝国,忠心爱护的君主,反倒成了夺走他生命的“刽子手”。


天下竟是如此的可悲可笑。







沉浸在复辟喜悦中的明英宗,下一步是思考如何安置“先帝”朱祁钰。


从夺门之变到新朝奖罚完毕,整整十多天过去了,病重的景泰皇帝朱祁钰居然还没死,深宫中甚至一度传出他痊愈的消息。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但皇位既然易了主,那么“先帝”也只能变成废帝了。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初一,明英宗假托皇太后的意思,颁诏废黜了朱祁钰。在这份诏书中,朱祁钰被形容成“性本枭雄”之徒,说他谋夺了皇位之后,对哥哥和侄子很不好,实乃“不孝不弟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怒”。


没多久,朱祁钰就死了。


▲明代宗朱祁钰,图源/剧照。

此后,有关朱祁钰被谋害的记载,即见诸于各类野史之中,而那些公认的正史则更倾向于朱祁钰是病死的。的确,从明英宗的角度来看,一个早已掌握朝廷实权且主导了舆论风向的皇帝,此时已经不需要再暗杀一个“活死人”了。


至于他在废黜诏书中提及的“不孝不弟不仁不义”等愤怒之辞,一则可再次为夺门之变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二则表明被莫名幽禁了好几年的明英宗太需要一个情绪的宣泄口了。


历史上,为了皇权而兄弟阋墙,这样的戏码经常重演。明英宗朱祁镇当年被软禁南宫的精神压力,实在太大了。他不仅要提防弟弟朱祁钰对他下手,还要警惕那些为了讨好在位皇帝而提出解决掉他的太监或官员。或许这也是明英宗在复辟之后,将弟弟安置在紫禁城一个偏僻角落里的主要原因——让朱祁钰也尝尝被软禁的滋味。







朱祁钰之死,宣告了明英宗面对的前朝问题基本都处理妥当了。接下来,他需要思考自己第二届任期内所要解决的国家问题。


自明太祖朱元璋以降,皇位传到明英宗手上,已历四世五任。在这期间,明朝经历了明太祖到明宣宗四代人的治世,国力蒸蒸日上。按照历史发展规律,当一个王朝历经多代治世之后,往往会进入一个转折期。处理得当,王朝开启盛世;处理不当,结局就如明英宗第一届任期内遭遇的“土木堡之变”一样,将国家带入深渊。


作为那一场耻辱性惨败的领导者和亲历者,复辟后的明英宗有意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修正。据天顺年间吏部尚书李贤的《天顺日录》记载,明英宗在与李贤的对话中,曾透漏过自己一天的作息安排:


“五鼓二点即起,斋洁具服拜天毕,省奏章剖决讫,复具服谒奉先殿,行礼毕,视朝。循此定规、定时,不敢有误。退朝至文华殿,或有政事有关大臣者,则召而访问商榷。复省奏章讫,回宫进膳后,从容游息至午初,复省奏章。暇则听内政,至晚而休。”


可见,复辟后的明英宗每天半夜起床,先批阅奏章,再到祖宗牌位前忏悔,然后上早朝,退朝后继续到文华殿办公,中午午休一下,接着继续批阅奏章,召见大臣,直到晚上睡觉。


在第二次成为皇帝以前,那近十年的人生大起大落,是明英宗刻在骨子里的自我感知。复辟后,他早已意识到,皇位来之不易。故无论他的勤政是做做样子,还是真心悔过,目的都是想要好好守住大明江山这份家业。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想守住家业,那就好好干。


据统计,从天顺元年到天顺七年之间,明朝百姓至少遭遇了22次旱涝灾害,历年受灾范围之广,为前朝所未有。天灾之后,明英宗无一例外都施行了赈灾免税的政策。在“生民之大本”思想的指导下,他以李贤等文官为首,实行开仓放粮、借支官粮、低价粜卖等手段,积极保障民生,解决民众受灾之苦。


更令人惊奇的是,复辟后,明英宗虽曾为王振修祠立庙,但宦官们再难恢复王振在世时的辉煌和地位。《明英宗实录》记载,天顺二年(1458年)十月,当时的鹰坊司太监想要外出采猎供明英宗享乐,临行前,皇帝警告他们不许胡来。但出宫采办的太监们没当回事,到了地方上依旧我行我素,结果回宫之后,全都获罪受罚了。


在夺门之变中出力颇大的宦官曹吉祥,尽管在某一段时间内权势如日中天,但从前正统年间王振拥有的宦官行政批红权,他到死也没拿到。


或许,明英宗已经明白,即便前事多么不堪回首,往后也不能够破罐子破摔了。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明英宗洗心革面。


就在明英宗大刀阔斧地更正过往的施政弊端时,那几个在夺门之变中立了大功的野心家却闹掰了。原因是明英宗授予他们的权力,分配不均。


历史上,文官和武将的地位从来都不平等。特别是宋、明这种拥有庞大文官集团的朝代,武将压根就不可能是决策者。而一个国家想要与民休息,则必然会减少战争。无仗可打,像石亨这种纯武夫出身的将领,自然也没有什么用得着的地方。



▲复辟干将石亨,图源/剧照。


于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三个盟友出现了分化:徐有贞入阁参与机要,决策国家大事,每天忙得很;石亨无仗可打,只能纠集起一帮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亲戚,问皇帝要官做;而没了批红权的曹吉祥,更为不堪,向皇帝讨官只能把养子、侄子的名字列上。


因三人出身不同,地位的变化最终激变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为了在皇帝面前争宠,曹吉祥、石亨两大闲人最先结盟。利用曹吉祥司礼监太监的身份,曹石联盟在明英宗屏退众人与徐有贞密谈时,得到双方讲话的内容。之后,曹吉祥再将这些内容反馈给明英宗,让明英宗认为是徐有贞泄露了他们的君臣密谈。


紧接着,曹吉祥领着石亨跑到明英宗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徐有贞如何利用内阁权限,欺负他们哥俩,请求皇帝作主。


有了上次的泄密事件,徐有贞的好形象在明英宗面前已荡然无存。于是,徐有贞顺理成章地遭到贬官外放,离开了朝廷,曹、石二人的计划圆满成功。


或许没有人意识到,徐有贞的被贬,恰恰就是明英宗本人最想看到的。


徐有贞固然有才,可从帝国政治影响层面来讲,这样一个仅仅靠诬陷忠臣、谋划政变上位的内阁首辅,并不利于导向性宣传。但徐有贞对明英宗的复辟是有功的,随意处置一个有功之臣,恐怕满朝文武皆会寒心。如此,通过曹、石二人的诬陷“借刀杀人”,反而是最好的手段。


曹、石二人赶走了徐有贞,自身处境却越发不好了。


随着徐有贞的消失,夺门之变的利益小集团彻底失衡。明英宗见缝插针,提拔了彭时、年富、王翱等人,依靠新兴的文官集团势力,逐步分化曹、石二人,夺回属于自己的至尊皇权。









或许明英宗也能意识到,无论自己多么勤政,多么改过自新,还是会受到后人的诟病,被史官之笔刻在大明帝国的耻辱柱上。


所以,在天顺朝有限的时间里,他就像一个走上考场的学生,专挑分数高的大题先做,尽量为自己争取一个好的执政成绩。


在执政答卷上,明英宗选中了三道与自己情感有关的大题:释放建庶人,恢复宣宗朝胡皇后的名位,以及废除自明朝建立以来一直存在的宫妃殉葬制度。


有趣的是,在这三道政治题目上,他至少有两道是靠蒙而蒙对的。


明英宗选择释放的建庶人,即建文帝朱允炆的次子朱文圭。从两岁起,朱文圭就被篡位成功的朱棣秘密幽禁起来。一直到明英宗复辟后的天顺元年,朱文圭已在明朝宗室内部“消失”了近六十年。朱文圭的遭遇,触发了明英宗心中“同病相怜”的因子。因此,在史书中,明英宗才会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提出“亲亲之意,实所不忍”的观点。


尽管被释放后的朱文圭,很快就因为无法适应新生活而去世,但明英宗的做法确实让当时的人们相信,皇帝要变好了,要与过去划清界限了。


就这样,明英宗以他的同情心蒙对了第一道大题——释放建庶人的举动,被朝野上下视为“天顺朝第一仁德之事”。


接下来,在他执政末期,废除明朝的宫妃殉葬制度,同样让朝廷百官乃至天下人看到了明英宗做好皇帝的拳拳用心。


按明朝惯例,未曾为皇帝生育一儿半女的妃子的人生结局,基本就是在皇帝驾崩后,为皇帝殉葬。这一点,在建朝之初,朱元璋、朱棣父子算是贯彻落实得非常到位。史料记载,“太祖陵不知祔葬几妃,今陵祭旁列四十六案,或坐或否,大抵皆妃嫔也。成祖十六妃,谥葬皆不可考,然皆祀于陵”。不难看出,那些在后宫中曾经侍奉过皇帝一两次、没啥名分的可怜女子,在皇帝去世后都得死。而宫妃身死尚需大量宫女服侍,于是连带着曾经服侍过皇帝或殉葬宫妃的宫女们也得死。


明朝不仅朱元璋、朱棣父子能造孽,就连一向被称作英主的明仁宗、明宣宗两父子在驾崩之后,后宫殉葬之妃也多达7人。


此外,殉葬的风气蔓延至明朝诸藩宗室。《明史·诸王传》记载了秦慜王、晋恭王、周宪王、蜀靖王等人的宫殉情况。可以说,宫殉影响,弥害天下。


而为了防备汉、唐时代女主干政的现象重演,朱元璋建立明朝时就规定,皇帝不宜选用有权势的勋贵重臣之女,而应采取民间择选秀女的方式,充实后宫。这让民间百姓对选秀女入宫充满恐惧,因此,废除宫殉势在必行。


但真正触发明英宗决心废绝宫殉,并非完全源自社会的因素。在他的后宫中,发妻钱皇后的可怜才是令明英宗最终废除宫殉制度的关键。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后,闻讯的钱皇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所有钱帛财物献出来,希望朝廷能早日赎回自己的丈夫,让他们夫妻二人团聚。然而,出于综合考虑,以及不愿被蒙古人敲诈,朝廷最终选择了另立皇帝的道路。作为“前皇后”,丈夫生死未卜让钱皇后忧心不已。无助而绝望的她,只能依靠虔诚的祈求,换取精神上片刻的安宁。以后,在明英宗被放回幽居南宫之时,她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与丈夫共度难关。

▲孝庄钱皇后,图源/剧照。

在这长达数年的精神与躯体的双重折磨下,钱皇后相继瞎了一只眼,瘸了一条腿。最悲惨的是,因战争及政局等各种原因,钱皇后与明英宗始终未有一子半女。


若根据宫中惯例,明英宗驾崩后,钱皇后很有可能就需要殉葬。这才促使辜负了发妻一生的明英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作出废除宫妃殉葬的决定。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六,夺门之变后整整七年。


像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38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这一天驾崩。


临终前,他担心钱皇后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便留下遗言:“皇后千秋万岁后,应与朕同葬。”


明英宗一生犯过很多大错。从第一次当皇帝的荒唐与鲁莽,到第二次当皇帝后冤杀于谦,都逃不过历史的公正之笔。但在此之后,他确实变了。


在“做一个好皇帝”这件事情上,他算是用了此生最后的七年,拼力追赶。


从王朝的基础民生到后宫私生活的无微不至,他都像是一个认真改错的孩子。


这一点,从后世给他上的庙号“英宗”就能看出来。参照宋英宗、元英宗的庙号取法,英宗的意思大概为“英年早逝,大业未成”。这多少有点考卷只做到一半,却不得不到点交卷了的惋惜意味。


自始至终,他就是个孩子,来不及长大就走了。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11-30 11:50 , Processed in 0.81106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