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铁鞭01说: 互联网广为流传的「杜月笙名言」的一点考据 | 短史记, 标题 2
言九林
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杜月笙名言”。比如:
1.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 区域
2.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区域
3.锦上添花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区域
4.钱财用的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区域
5.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区域
6.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 区域
7.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有脾气。?, 区域
8.男人之根本:老婆,老友,老本。, 区域
9.对你吹拍的人,最可能背叛你。伤你最深的人,一定是你最爱的人。, 区域
这当中,有些“名言”一眼就能看出假来。比如“男人之根本:老婆,老友,老本”、“对你吹拍的人,最可能背叛你。伤你最深的人,一定是你最爱的人”、“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其用词之现代与中二,完全不符合杜月笙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些“名言”,如“做人有三碗面”、“别人存钱、我存交情”、“三种人”之说,则显得真伪莫辨,故笔者尝试对其略作考据。
图:葛优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饰演的“陆先生”,其原型便是杜月笙
(1)“做人有三碗面”之说,出自小说家言
“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这句“杜月笙名言”,最早出自一本名叫《杨度外传》的小说。
该书自称“这部小说是根据杨度的生平事迹创作而成的”,出版于1984年。书中叙及杨度由章士钊引见、成为杜月笙私人秘书这段情节时,虚构了一段杜月笙与杨度、章士钊三人的对话,其中如此写道:
“杜月笙得意地想到,既然杨度目前处境穷困,自己更应该照顾他的面子,于是笑道:‘听说皙子兄很重友情,兄弟也很爱交朋友。不瞒老兄说,兄弟为人处世有一本三字经,就是做人要吃三碗面:一是情面,二是体面,三是场面。这是三碗难吃的面,可是为了朋友,都要吃。’说罢朗声大笑。”①, 区域
其实,杨度与杜月笙结识一事,介绍人乃是张尧卿,而非章士钊。小说以章士钊为杨、杜之间的介绍人,本已不合史实。再者,杨、杜等当事人,均未就见面谈话情形留下回忆资料。显然,上述内容乃是小说作者所虚构,并无史料依据。奈何中文知识界不查,反将小说家言视为信史,纳入了所谓的“杜月笙语录”之中。
图片
二、“别人存钱,我存交情”,出自章君榖的虚构
“别人存钱,我存交情”,这句“杜月笙名言”,出自章君榖所著《杜月笙传(三)》,台湾传记文学1986年出版。据书中所述,这段话是杜月笙与张啸林断交时所言。杜告诉张自己有意离开上海,张认为杜在上海到处挂名担职,虽然得了声望名气,但却也欠下了“至低限度也有个三五百万”的债务,待在上海尚无妨,离开了上海恐怕就会有许多人要来讨还。杜回答道:
“啸林哥,承你指教,不过呢,对于钱财,我有我的看法,我不说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财是身外物’一类的话,我只是抱定一个主张,钱财用得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别人存钱,我存交情,存钱再多不过金山银海,交情用起来好比天地难量!”②, 区域
与上一条“杜月笙名言”相同,这段杜月笙与张啸林的对话,也是作者自己虚构出来的。
章君榖的《杜月笙传》虽是传记文学,但写作风格其实更近小说(章本人就是一位历史小说作家),惟作品的整体框架是“根据访问笔记及口述录音的整理与反复研究而来”。刘绍唐(《传记文学》创办人)在该书前言中坦承,全书“除了只能凭藉口述资料外,几乎找不到任何直接的文字资料”,杜月笙“终其一生没有信函日记等材料遗留下来”③。考虑到杜、张谈话的另一主角张啸林也并未留下关于谈话的任何材料,可以确知“别人存钱,我存交情”这段名言,只能是章君榖的合理虚构,而非杜月笙真说过这样的话。
三、“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之言,出自陆京士的回忆
“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有脾气”这句话,最早见于陆京士的回忆文章《写在<杜月笙传>之前》。
陆京士自1928年投入杜月笙门下,与杜交往接触甚深。陆在回忆文章中说:
“杜先生品评天下人才,列为四等。有本领而无脾气者居上,有本领也有脾气者列中,无本领亦无脾气者下焉之,无本领反有脾气者不入流,属于劣等。”④, 区域
图片
图:陆京士
陆京士笔下的“四种人”,变成中文知识界广为流传的“三种人”,与南怀瑾著作在上世纪90年代的流行,有直接关系。1995年出版的《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以前有一位老朋友,读书不多,但他从人生经验中,得来几句话,蛮有意思,他说:‘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而脾气却大。’这可以说是名言,也是他的学问。”⑤, 区域
此处,南怀瑾仅模糊声称这句名言来自他的“一位老朋友”;2000年之后,南再开讲座时,则明确说这句名言出自“我的老朋友杜月笙”。不过,杜比南年龄上大了三十岁,1951年杜去世时,尚毫无名气的南仅三十出头,人生履历与杜并无重合之处;迄今为止,也无材料能够证实杜、南二人在生前有过直接交往。亦即,杜月笙不可能是南怀瑾的“老朋友”。
当然,这并不妨碍杜月笙的名言,通过南怀瑾这一畅销文化商人的转述,传遍中文互联网。只不过,流传的是南怀瑾改造过的“三种人”版本,而非陆京士总结的最原始的“四种人”版本。
图:杜月笙。关于如何“做人”,笔者所见出自杜月笙之口者,只有其门人沈琪的一段回忆:“人之所重于余者,非因某有特别能力,能为人所不能为之事也。余所恃以立身于社会者,唯‘信用’二字而已。”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