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斧声烛影」或许是假,宋太宗迫害兄弟子侄却是真|短史记

[复制链接]

2109

主题

660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4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00:1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天涯过客说:
开宝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宋朝的缔造者宋太祖忽然驾崩,时年仅50岁。十月二十一日,晋王赵光义继位,就是后来的宋太宗。宋太祖英年早逝,宋太宗继位又不合情理,于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谜。
一、“斧声烛影”的传言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大雪飞扬,宋太祖命人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入宫。
赵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其酌酒对饮,商议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太祖手持玉斧戳地,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便告辞出来,太祖解衣就寝。
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已经驾崩了。
得知太祖去世,太祖之妻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去开封府请赵光义,而赵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但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在,他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
二人叩门入府见赵光义,赵光义得知召见,却满脸讶异,犹豫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却催促说:“时间久了,恐怕被别人抢先了。”于是,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赵光义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用等候,便与赵光义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宋皇后一见赵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乃是宋朝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赵光义,就是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伤心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
于是,赵光义便登基为帝。
?  宋太祖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二、诡异的“金匮之盟”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但太宗抢在德芳之前登基却是事实。
太宗的继位也就留下了许多令人不解的疑团,因此,历来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说。宋太祖本人身体健康,但在十月十九日夜里突然死亡,而赵光义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会让亲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太宗为了显示其继位的合法性,便传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杜太后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据说当时太祖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靠祖宗和太后的恩德与福荫,太后却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吸取教训,他日帝位先传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则国有长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训。杜太后让赵普将遗命写为誓书,藏于金匮之中。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掩人耳目的。
那么,到底宋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
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光义留守都城汴京,太祖时代的军国大事赵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太祖即位后曾一度想建都洛阳,群臣相谏,太祖不听,赵光义亲自陈说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变主意。赵光义曾患病,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太宗的。
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
三、巩固帝位的种种措施
姑且不论宋太宗是否毒杀太祖,是否编造“金匮之盟”,这种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方式与传统的父子相传相比,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宋太宗继位后要采取系列措施来安抚人心和巩固帝位。

宋太宗继位后立即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而对于“金匮之盟”中的关键人物赵廷美,他任命其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齐王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德芳也封为节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个女儿还封为国公主。太祖的旧部薛居正、沈伦、卢多逊、曹彬和楚昭辅等人都加官晋爵,他们的儿孙也因此获得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或欲将加以处罚的人,太宗都予以赦免。
但是,太宗更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
事实上,这在太宗继位前就已经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局了。太宗任开封府尹长达15年之久,正是韬光养晦之时,他在此期间培养了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据统计,光晋王的幕僚便有60人之多。与此同时,赵光义还结交了不少文官武将,即便是太祖的旧部楚昭辅和卢多逊等掌握实权的朝中要员,也都与太宗关系密切,这两人在太宗继位后都升了官。太宗的幕僚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也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了太祖朝任用的旧臣。
此外,太宗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不过,太宗改变太祖朝政局的最重要的措施当是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他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取士人数比太祖时代最多的一次的两倍还多”。
科举考试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而一旦被录取,士子们便青云直上,这些“天子门生”出任各种职务,他们无疑会心甘情愿为新皇帝效力。这样,即使当时朝野内外对太宗的继位有诸多非议,太宗也能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把整个朝廷逐渐变成了服从自己命令和指挥的机构,而“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则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
四、赵普重新为相的玄机
太宗继承了太祖的皇位,若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廷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理当传位给皇弟廷美。
太宗曾以传国之事询问开国功臣赵普的意见。赵普在太祖时代以佐命元臣之身在中枢机构执政,达14年之久,与太祖私交甚好,被视为左右手。太祖时代的系列重大事件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制定统一战略等,赵普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的权势一度在晋王赵光义之上。赵普还反对过太祖以晋王赵光义为储君,因此,他与太宗的关系极为微妙。
太宗继位后,赵普也做过几年宰相,但其地位已远远不及太祖时代,颇受压抑和冷漠。太宗要维护自己的权力,对赵普这样的太祖旧臣自然心存猜忌,何况两人还曾一度是政敌。
然而,赵普始终是开国元勋,太宗要安抚人心,也需要利用这样的元老重臣,于是才有赵普为相之事。而赵普沉浮宦海几十年,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在身家性命随时有危险的情况下,政治态度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赵普在太宗定储一事中扮演了极为特殊的角色,当太宗向他询问传国之事时,他心知太宗心意,便说:“自古帝王传位乃是父传子,当年太祖已误,官家今日还能再误吗?”
此言一出,不久,赵普便重新为相。
?  明代画家刘俊创作的《雪夜访普图》,描写宋太祖赵匡胤雪夜访赵普的历史故事。故宫博物馆藏。
五、赵德昭兄弟之死
太祖去世后,还留有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
太宗继位之初,封德昭为节度使和郡王。太宗征辽时,德昭从征幽州。高梁河之战,宋军惨败,宋太宗只身逃脱,不知所踪。朝中群臣无首,便有人商议立德昭为帝。后来,太宗生还,此事便作罢。班师回京后,按照惯例,应该对作战将士论功行赏,但此次太宗还京多日也不行平定北汉之赏,军中将士不免议论纷纷。德昭便为将士们请赏,认为即使与辽作战败了,还是应该赏赐平北汉有功的将领。太宗听后很不高兴,就说:“待你做了皇帝再赏赐也不迟。”此言一出,德昭惶恐万分,低头垂泪,默然而出。
德昭所处地位本就微妙,而叔父那番话分明又是怀疑他有夺位之心,日后难全其身,又思及父母早亡,兄弟二人不得保,满腹心事竟无处诉说,顿生短念,回来后便自刎身亡。太宗得知此事大为惊讶,赶过来见其死状,抱尸痛哭:“痴儿何至此邪!”下令厚葬,德昭死时年仅29岁。
两年以后,德芳又不明不白地死去,年仅23岁。于是,威胁太宗皇位的两大“隐患”被消除了。
六、皇弟赵廷美之死
德昭兄弟死后,对皇位能构成威胁的就只剩下魏王廷美了。
太宗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对廷美下手,但只有除掉其弟,才能保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为此,太宗绞尽脑汁,于是便想到赵普。赵普在自己政治生涯遭受危机之时因提醒太宗不可“一误再误”而复出为相,自然知道日后该怎么做,况且为了打击一向排挤自己的政敌卢多逊,即使廷美一向与赵普并无过节儿,赵普也无情地对廷美下手了。
赵普命人将卢多逊私遣堂吏交通廷美之事上奏皇帝,说卢多逊盼太宗早日晏驾,廷美就能继位,匡美还送卢多逊弓箭等物。太宗大怒,借题发挥,严惩卢多逊及其同党。后又有大臣王溥等74人联名状告卢多逊及廷美怨望诅咒,大逆不道。卢多逊被削夺官爵,其同党不少被处死,廷美被勒归私第,其儿女不再称皇子皇女,女儿被取消公主称号。
赵普除掉卢多逊,太宗仍然不放心,担心廷美死灰复燃。恰好此时,开封知府李符落井下石,上言说廷美不思改过,反多怨望。于是,廷美被降为涪陵县公,“安置”到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太宗还命人严加监管,限制廷美自由。廷美气愤难平,两年后便死在房州,时年38岁。
廷美死后,太宗便对外称廷美乃是乳母陈国夫人耿氏的儿子,并非杜太后所生,这样就彻底将廷美排除在皇位之外。当时,杜太后早已去世,太宗兄弟也只剩下他一人,太宗所言也无人反驳,因此,到底廷美是谁的儿子,恐怕也只有太宗自己最清楚了。
经过上述各种卑鄙的手段,太宗彻底清除了将皇位传给儿子的障碍。但是,太宗皇位继承人的挑选却并非一帆风顺。
七、皇子赵元佐被废
太宗长子赵元佐(又名赵德崇)自幼聪明机警,长得又像太宗,颇为太宗喜欢。元佐有武艺,善骑射,还随太宗征太原、幽蓟。
太宗迫害廷美时,元佐颇为不满,力加营救,请免其罪,但未能成功。廷美死于房州,元佐得知此事,悲愤成疾,竟然发狂。左右仆从若有小错,元佐即以刀剑砍杀。后来,太宗命太医治理,才稍有好转。
然而,雍熙二年(985)重阳节,太宗召集几个儿子在宫苑中设宴饮酒作乐,因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有派人请他。散宴后,陈王元佑(又名赵德明、赵元僖)去看望元佐。元佐得知设宴一事,极为生气,说:“汝等与至尊宴射,而我不预焉,是为君父所弃也。”他怨气难平,到了半夜,索性放了一把火焚烧宫院。一时间,殿阁亭台,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太宗得知后,猜想可能是元佐所为,便命人查问,元佐具实以对。太宗怒不可遏,欲绝父子之情。众人求情无果,元佐被废为庶人。有人说元佐是在装狂,以表示对父亲的不满和对皇位的拒绝。
太宗去世后,其妻明德皇后李氏曾打算立元佐为帝,但元佐并不知情,所以未受牵连。元佐的同母弟弟赵恒(又名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继位后对元佐甚好,还努力帮他治病,只是元佐在赵恒做了皇帝后,终生未见他。元佐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去世,享年63岁。在真宗继位后,元佐竟能安享富贵达30年之久,实在是幸运。
?  宋太宗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八、皇子赵元僖暴死
在元佐焚宫这件事中,有一特殊人物不得不说,即陈王元佑。宴会后,元佑去元佐府中,不知说了什么,竟惹得元佐纵火焚宫,而后太宗又知元佐宫中起火并非偶然,此事难以查明。但元佐被废后,雍熙三年(986)七月,元佑改名为元僖,并封开封府尹兼侍中,成了准皇储。
同年,雍熙北伐失利。赵普上著名的《谏雍熙北伐》奏疏,颇得太宗嘉赏。后来,元僖也上疏论及伐辽之事,为太宗采纳。太宗、元僖和赵普在处理对辽事宜方面有了很多的共识。而元僖见太宗优待赵普,便与赵普交好,更是上疏建议太宗重新任用赵普为相。端拱元年(988),赵普第三次为相,威权一时又振。竭力支持和拉拢赵普的陈王元僖也进封许王,更加巩固了皇储地位。赵普罢相后,元僖又与宰相吕蒙正关系密切起来。
然而,事不如人愿。淳化三年(992)十一月,元僖早朝回府,便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便去世了。太宗极为悲伤,还写下了《思亡子诗》。元僖之死,是其侍妾张氏下毒所致。元僖不喜正妻李氏,宠爱张氏。张氏欲下毒毒杀李氏,却不慎毒死了元僖。后来,太宗发现受元僖宠爱的张氏曾做出过很多僭越礼制之事,而元僖却一无所知,于是对元僖大为不满,遂降低了其葬礼的规格,还惩罚了很多官员。
元僖本得太宗喜爱,又与宰相交好,朝中还有不少大臣建议立他为太子,本是春风得意之时,却死于非命,实是可叹。
九、太子赵恒终日提心吊胆
元佐被废,元僖暴死,太宗因在高梁河之战中受伤,晚年被箭疾所扰,也知该立储君,便就此事询问寇准。在寇准建议下,襄王赵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为赵恒,不过太子本人却整日提心吊胆。
太宗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京师之人见到太子都欢呼为“真社稷之主也”,太宗得知后很不高兴,马上召见寇准说:“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皇帝尚在世,太子如此深得人心,自然为皇帝所忌,有哪个皇帝不希望权力都为自己所操控呢?况且此前在安史之乱中,就有太子李亨遥拜唐玄宗为太上皇而自立为帝之事,尤其是五代以来,子侄逼宫之事更是史不绝书,因此,太宗心中自然不痛快。幸得寇准说:“官家择所以付神器者,顾得社稷之主,乃万世之福也。”太宗听后才消气。
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驾崩。赵恒在宰相吕端的帮助下,挫败李皇后与宦官王继恩等人另立赵元佐为帝的图谋,顺利登基,才终于摆脱了提心吊胆的日子。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09

主题

660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46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1-5-23 08:54:27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天涯过客说: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考虑到太子尚且年幼,临死前任命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跟随柴荣多年,立下赫赫战功,两人虽为君臣,感情却比亲兄弟还要好,柴荣对他无比信任。只可惜,赵匡胤辜负了柴荣的信任,第二年就用了一招“黄袍加身”,逼迫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从而建立北宋政权。

尽管赵匡胤的做法不太厚道,但他确实称得上雄才大略,对外先后灭掉后蜀、南唐、南汉,宋朝版图逐渐扩大。对内采取轻徭薄赋的策略,仅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史称“建隆之治”。赵匡胤并未止步于此,打算对北汉、契丹用兵,结果离奇去世。

开宝九年的一个夜晚,赵匡胤把弟弟赵光义叫过来,弄了一桌好菜,哥俩开怀畅饮,为了不影响喝酒的氛围,不允许太监和宫女打扰。按照正常情况,赵光义当晚必须离开,但他却留在宫中,和哥哥一起休息,也许是喝醉了吧。次日清晨,赵匡胤就暴毙了,此事成为宋朝历史上的一桩迷案。

更让人费解的是,继承皇位的并非赵匡胤的儿子,而是身为晋王的赵光义。赵匡胤共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和三子早夭,但次子赵德昭然和四子赵德芳健在,而且两人年纪都不小了,完全有资格和能力继承皇位,尤其是赵德昭,此时已经二十六岁,做事沉稳,喜怒不形于色。

正因如此,世人才怀疑赵匡胤并非正常死亡,而是被弟弟赵光义所害,民间还流传出“斧声烛影”的说法,只是谁也拿不出确凿证据。赵匡胤去世时,妻子孝明王皇后宋氏只有24岁,赵光义当皇帝之后,是如何对待嫂子宋氏的呢?

据史书记载,在宋氏入宫之前,赵匡胤先后册封过两位皇后,却都因病去世,宋氏是第三位皇后,比赵匡胤小二十多岁。俗话说,爱情与年龄无关,夫妻二人相处融洽,从没有红过脸。得知皇帝驾崩,宋氏带着赵德芳赶来,却看到赵光义已经控制全局,她知道大局已定,只好带着恳求的语气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此处的“官家”,指的就是赵光义。既然嫂子都发话了,赵光义当着群臣的面,一边流泪一边发誓:“共保富贵,无忧也。”男人的嘴,骗人的鬼,等到赵光义坐稳皇位,开始翻脸不认人,根本不把当初的誓言当回事,先找个借口把嫂子宋氏迁到西宫,后来又让她搬到东宫。

自古就有长嫂如母的说法,虽然宋氏比较年轻,但她名副其实的皇后,也是赵光义的嫂子,赵光义本应该好好照顾她,事实却相反。公元995年,宋氏在悲愤中去世,谥号“孝章皇后”。按照传统礼节,赵光义应该为皇嫂成服,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


另外,赵光义还下的一道圣旨,不允许大臣临丧,其做法令人发指。有一位性格耿直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赵光义说:“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赵光义非但不听劝,反而龙颜大怒,直接把这位大臣贬到外地。

更过分的是,赵光义不让宋氏与宋太祖合葬,也不允许她的灵位放在太庙。宋氏太可怜了,生前就遭到赵光义不公平对待,死后连与丈夫合葬的机会也被剥夺。不管赵光义是否通过弑杀兄长夺得皇位,光凭他欺负嫂子孝章皇后这件事情上,就足以被后人唾弃。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09

主题

6605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46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3-5 09:13:25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天涯过客说:
赵匡胤五十岁驾崩,他有儿子,为何要传位于其弟?
答:中国古代皇权争斗史上一桩“千年悬案”,正是“赵光义怎么接的班”。
即使从官修的《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史料看,赵光义这位堂堂的“宋太宗”,“接班儿”接得都堪称诡异:公元九七六年十月十九日夜,病重的宋太祖赵匡胤,急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议事,他把赵光义叫到身边后,让宫女太监都退下,而后哥俩一通长谈,外面的人只看到烛火把赵光义的影子投射到窗户上,而后又听到宋太祖赵匡胤用斧头戳地的声音,外加一声“好自为之”的嘱托……
次日,以“黄袍加身”方式开创大宋三百年江山的宋太祖赵匡胤,就彻底闭上了疲劳的眼睛。“晋王”赵光义也摇身一变,在给“嫂子”(宋太祖皇后宋氏)做出了“我和你们共保富贵”的承诺后,正式即位称帝,是为大宋历史上第二任皇帝宋太宗。但对他即位的“合法性”,后世一直争议不少:宋太祖赵匡胤驾崩时,他其实是有儿子的,特别是次子赵德昭已经二十五岁。他又为何放着已成年的儿子不管,偏把皇位传给弟弟?

更值得玩味的是,就是在赵光义“合法登基”后的几年里,宋太祖赵匡胤在世的两个儿子,就先后英年早逝。其幼子赵德芳(野史里的八贤王)年仅22岁就病故。

赵匡胤次子赵德昭的死更让人心痛:高粱河惨败后,赵德昭替将士请命,请求赵光义兑现战前赏赐,却被赵光义骂了句“待汝自为之”,也就是“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一句话就把这二十八岁的亲侄子吓得不轻,接着就横刀自刎了……


于是,关于赵光义“即位不正”的传言,也就从此越发有鼻子有眼,就连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前“烛影斧声”的一幕,千年里就演变出了无数野史传奇,每一个“传奇”里,宋太宗赵光义都是一幅虚伪狰狞的面孔。诸如“杀兄篡位”之类的恶评,更是一股脑砸来。但实事求是说,虽然一辈子荒唐事办了不少,但这类恶评放宋太宗身上,是真心冤。
因为,虽然至今存在着许多难解的疑点,但结合各方面史料看,宋太宗赵光义的即位,大概率是合理合法的。

有多大概率?可以看看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前,作为弟弟的“晋王赵光义”的权力位置: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闹剧里,“好弟弟”赵光义就是幕后策划之一。赵匡胤多年的戎马生涯里,赵光义也经常留守后方,做好“后勤工作”,是他实打实的“大管家”。公元九六一年,赵光义更就任开封府府尹,从此直到九七六年“烛影斧声”时,他在这岗位上“一呆十五年”。
以赵光义本人的话说,正是这番经历,让他深知了民生的“稼穑艰难”和人心的“真诚假伪”。他的势力,也从此在大宋帝都里扎得极深。但比这更重要的事实是,敢把他放在这个要害位置上的宋太祖赵匡胤,等于就是拿他当接班人来培养。
而且对这位“接班人”,赵匡胤在世时,也是好得不得了:赵光义受封晋王后,宋太祖几乎每遇大事,都找他一道商议。有次赵光义生了重病,宋太祖知道后急的不行,亲自找来艾草给弟弟“艾灸”,在赵光义床前从早晨伺候到晚上,直到赵光义脱离危险才放心离开,真真诠释了何为“兄长如父”。

看过这样的呵护,再比比赵匡胤驾崩后,其子赵德昭的悲惨结局,也真心让人唏嘘。

《宋史》里许多其他人物的细节经历,也佐证了赵光义的“继承者身份”。典型就是“饭桶宰相”张齐贤。早年赵匡胤巡视洛阳时,特意宴请了身负奇才却当时穷困潦倒的张齐贤。宴会上张齐贤一边胡吃海塞,一边用油手在地上比划,提出十条治国方略。却惹得赵匡胤当场发飙,命人把张齐贤给扔了出去。但从洛阳回来后,赵匡胤却特意叫来赵光义嘱咐:“洛阳也就张齐贤是个人才,我就不用他了,留着给你当皇帝时再用”。
只看这位宋初劳苦功高的“名相”的发迹过程,就知有着“弑兄嫌疑”的赵光义,在哥哥赵匡胤心中是什么分量。

而在“烛影斧声”发生前,公元九七六年的另一件大事,更证明了赵匡胤在世时,“晋王”赵光义的“话语权”:当时赵匡胤巡视完洛阳时,深感北方辽国威胁巨大,开封又无险可守,打算迁都洛阳。但随行在旁的开封府尹的赵光义,闻讯后就拼命反对,还当着众臣的面,在赵匡胤面前说出了“在德不在险”的名言,硬是把这件事给弄黄了。迁都是对是错?这事儿有争议,但没争议的是,此时赵光义的“接班人”位置,已经十分稳固。
至于另一个“竞争对手”,赵匡胤的宝贝儿子赵德昭呢?当时他虽然已经二十五岁,可直到赵匡胤驾崩,都没有被封王,更遑论“太子名分”。以这个意义说,不管赵匡胤驾崩前有没有“给准话”,当时能坐稳这个皇位的,唯有赵光义一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赵光义是宋太祖多年苦心培养的接班人,那宋太祖为何放着亲儿子不培养,反而一心一意培养弟弟呢?这事儿,就要说说五代之宋初,当时政坛上的出名风气:骄兵之风。

后人说到宋朝,常叹息宋朝“重文轻武”,以至积贫积弱。可宋朝为何会在国防压力巨大的情况下,选择“轻武”的国策?实在是因为受够了“骄兵”的苦头:北宋立国之前,中国经历了“五代十国”乱世。仅仅五十三年的“五代十国”时代里,所谓的“法统”“皇位传承制度”统统成了摆设,以藩镇头子安重荣的话说,“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在这样的病态乱世里,有兵有权的“骄兵”们,地位急剧上升,叛乱兵变成了家常便饭。“五代十国”的五十三年,北方的“五代”出了十五个皇帝,其中七个是通过兵变篡位上台。至于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一幕,那更是五代时期“骄兵”们的传统把戏,唐明宗、唐末帝、周太祖等人的登基,基本都走的类似套路。
如此风气下,兵将们心中没有朝廷大义,士兵们的利益更紧紧捆绑在朱帅身上,“一不开心就兵变”更成了常见现象,后果就是一轮接一轮的战乱,给每一个王朝都带来流血的困难。虽然“黄袍加身”后,深知“骄兵”威胁的宋太祖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悍将们的权力,又不惜血本打造出一支忠于大宋朝廷的精锐禁军,更以“宰相需用读书人”的治国理念,削弱地方兵力,竭力消除“骄兵”的隐患。
但直到赵匡胤驾崩时,此时的北宋距离五代十国时期,还仅仅只过去了十六年,甚至国家都还没有完成统一。北宋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并不稳固,许多重要的军政改革并未完成。而这一切,也需要大宋需要一位年长且有威望的“继承者”。而赵光义,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至于赵匡胤自己的宝贝儿子赵德昭?事实是,就算赵匡胤真留下遗诏“传位”给他,这皇位,他也坐不住。

以这个意义说,赵光义的“接班”,放在太平盛世年月里,以“子承父业”的皇位传承制度看,确实很难理解,但放在北宋初年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其实就顺理成章。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曾带来无数次流血灾难的骄兵风气,才叫即位后的宋太宗,继续坚定推行“轻武”的国策。但比起有着卓越军事能力的哥哥宋太祖来,宋太宗却显然跑偏了:极度猜忌武将的他,发明出了荒唐的“阵图”制度,剥夺了武将的前线自主权。以当时直臣田锡的叹息说:“皇上您设立了阵图制度,让将领按照阵图打仗,前线将领要是不理您的阵图,打赢了也有罪,要是按照您的阵图打,百分百打不赢。这怎么能打胜仗呢?”
所以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北宋明明两次伐辽,开局都连战连捷,打得辽国一度要放弃幽云十六州,却接下来都稀里糊涂惨败。因为宋太宗的矫枉过正制度,把宋太祖生前苦心打造的精兵,活活的捆住了手脚。
而比这更矫枉过正的,却是接下来北宋越演越烈的“轻武”国策。由于对武将的严重防范,于是诸如狄青等忠贞报国的名将,一辈子都处于被猜忌的地位,没倒在战场上,却在朝廷里猜忌里惊惧而死。“北宋缺将”的窘境,其实就是一代代君臣自己“作”的。

更“作”的是,北宋一百多年里,一直拼命防骄兵。像五代宋初年间的“骄兵”,到了北宋中后期确实“绝迹”了。可大宋百万禁军,却摇身变成了“娇兵”:由于北宋一代比一代腐败,军队的训练管理也一代代腐。所谓“禁军”都成了废物兵。宋徽宗年间金军南侵,派去迎战的宋军骑兵,竟连马都不会骑,一个个“上马辄以两手促鞍,不能释放”。这样的废柴,就算有百万,上去也是挨砍。
所以,靖康之耻前的宋金战场上,才会出现一幕幕雷景象:磁州宋军以两千人围攻十七个金兵,却被杀得大败。黄河边上金军擂一夜战鼓,对岸宋军就跑了个精光。把“骄兵”变成“娇兵”的大宋,这下自然逃无可逃,活活承受了靖康之耻的苦果。
“宋太宗接班”这事儿,合理合法不假,却也见证了北宋国策的前因后果。多少生动教训,今天依然有着感同身受的意义。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11-16 03:11 , Processed in 0.40891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