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肃的“吴中对”到底讲了啥,知名度为何远不及孔明的“隆中对”

[复制链接]

2110

主题

661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48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11:58: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天涯过客说:
初中课文《隆中对》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哪怕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可能也能谈论一二。隆中对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远见卓识,还成为了蜀汉几十年的发展纲领。
让刘备能够一改之前毫无章法的胡乱发育,迅速明确发展目标,崛起成为三足鼎立的其中一足。但早在七年之前,东吴的鲁肃就提出过一个与“隆中对”颇为相似的“吴中对”,又名“榻上策”。其也成为了东吴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说“吴中对”之于东吴就如同“隆中对”之于蜀汉。那么“吴中对”到底讲了什么?有什么高明之处?其知名度为何不及“隆中对”呢?




“吴中对”讲了什么?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鲁肃在周瑜的引荐下与孙权见面。此时孙权刚刚继任吴主,对东吴未来的发展方向尚不明晰,两人相谈甚欢。在一次宴会结束后,孙权单独召回鲁肃,与其“合榻对饮”。孙权说自己“思有桓文之功”,但不知道如何发展,想听听鲁肃的意见。鲁肃却表达了不同的想法。他认为当时的天下局势与春秋战国时期相差甚远,反而与楚汉争霸之时非常相似。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相当于彼时的项羽控制楚义帝,而孙权也可以做一做那汉高祖,寻机发展,成就霸业。
“吴中对”提出了一个大方略——“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此处第一次用到了“鼎足”这一词,说明鲁肃看得很明白,天下没有那么快能够统一。最好的发展思路就是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然后关注外部环境是否有机可乘,一点点扩充自己的势力。具体的发展步骤分为三部分。
一是“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占据战略要地荆州。
二是沿江北上,攻占益州,“竟长江所极”。统一长江以南,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三是建号称帝,寻机北伐,图谋天下。由于当时“北方多务”,诸侯间相互攻杀,很少会将注意力放到南方,这正是东吴发展的良机。


“吴中对”为何能和“隆中对”相提并论,它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吴中对”提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在桓帝、灵帝时期,宦官干政、党锢之祸、就算是黄巾起义爆发,大汉王朝也只是乱而没有到要亡的地步。就连曹操这样的枭雄,那个时候的梦想也只是做一个为国征战的征西将军罢了。直到董卓祸乱京城,诸侯之间混战,有识之士才慢慢意识到汉室将亡。 确立“汉室不可复兴”这个观点之后,就明确了发展是完全为了自己的霸业,做事情可以尽可能考虑自身利益。天下人都知道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如果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那势必会直接走到曹操的对立面、与曹操正面对抗,这样就失去了外交的主动性与灵活性,显然不是上策。就比如刘备,前期与曹操为敌,几乎颠沛流离,无立锥之地。而东吴就不必顾忌这些。只要是与自己有利,与谁敌对、与谁结盟,都不是特别重要的事情。而鲁肃本人,甚至之后东吴的整体思想都是如此。所以东吴既可以和蜀汉组成孙刘联盟,一同对抗曹操;也可以在刘备想要讨伐东吴之前向曹魏称臣,以防曹刘两方的夹击。虽然在乱世的初期,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发展、作战就会拥有正统性,同时也有利于团结许多还想复兴大汉的有识之士。但凡事都有对立面,一旦树立起了这样的人设,打着“汉贼不两立”的口号,发展就会失去灵活性。而且随着时间流逝,汉室的正统性消失的时候,这个举措会显得更加得不偿失。到了蜀汉后期,外地前来投奔蜀国的人才寥寥无几,甚至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更像是在完成兴复汉室的执念,还消耗了蜀汉大量的国力。“曹操不可卒除”是“吴中对”提出的另一个观点。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展现出强大的军事能力。外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之大,是其他诸侯难以企及的。以当时曹操的势力,毕其功于一役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袁绍失败之后,也没有谁拥有如此大的资本与曹操一战。 不与曹操敌对,在江东猥琐发育,巩固地盘,依着长江天险,拥有自保之力,显然是东吴发展的最好策略。当曹操图谋江东之时,也可通过外交政策,联合其他势力一起抵御曹操。这个观念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如出一辙,但不同的是,诸葛亮那个时候可以明确是和东吴进行结盟,而七年之前的“吴中对”却还没有明确的目标。


“吴中对”为东吴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发展战略。 巩固江东,夺取荆州,再沿江而上占据益州,就形成了沿长江南北的对峙。这个对策与“隆中对”是十分相似的,都提出了横跨荆、益的发展规划。从刘备集团后续的发展来看,显然是存在实际落地可能的。而且,在曹操官渡大胜之后,统一北方只是时间的问题,其他诸侯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荆州、益州的战略位置就显得更加重要。 “吴中对”提出的这一战略,相比“隆中对”有一个独特的优势。蜀汉由盛转衰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与东吴的联盟出现了裂痕,导致双方交战,消耗国力。因为一直防备东吴,所以蜀国的兵力一直两分,荆州和益州千里之遥,这也是导致蜀国衰弱根本原因之一。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而东吴则不会出现上述问题。针对荆州问题,东吴一方相比蜀汉有更好的地理优势,且“吴中对”的战略前提就是梳理好江东内部的因素。换言之,荆州对于蜀国,是四战之地。川地与荆州来往不便,一旦主力入川,荆州不能久守。而荆州对于东吴,却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东吴占领荆州,只会增强实力而无后顾之忧。


“吴中对”为什么不如“隆中对”知名度高。对于民族问题的重视不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领周瑜、吕蒙、甘宁等大将第三次进攻江夏,此一战最终得以功成,孙权顺利占据江夏,斩杀黄祖。但值得注意的是,“吴中对”提出的时间是建安五年,据此时已足足过去了八年,而剿灭黄祖仅是战略的第一步。东吴集团为何行事如此拖沓?以至于错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让曹操成功统一了北方,能够腾出手来对付东吴。原因是东吴内部不稳,分布在江南山区的少数民族——山越,牵制了东吴很大的精力。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内部不稳的东吴自然得先解决内部的问题。但山越一族人数众多,又地处山区,实在难以快速剿灭。直到建安十一年,对于山越的军事行动才告一段落。鲁肃为东吴谋划之时,只看到了“北方诚多务也”,却忽略了东吴自身的不安定因素。或者说,鲁肃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少数民族原来具有这么大的威胁,以至于之后面对山越问题时,也不能够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导致延缓了东吴统一江南的进程。 这也是“吴中对”不及“隆中对”的地方。隆中对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显然视野更加广阔。其不仅看到了战略层面的问题,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了民族问题。可以说蜀汉能很好的解决西南地区的民族问题,是和诸葛亮早就定下的民族方针分不开的。


“吴中对”实现度不够。“隆中对”为什么能够被后人所推崇?因为其内容除了最后的结果,几乎全都应验了。横跨荆益、攻占汉中、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让刘备从毫无根基一跃成为三足之一,看得人目眩神迷。
而“吴中对”所记载的内容中,光“剿除黄祖”就足足剿了八年,荆州更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才由吕蒙夺回来。那个时候,天下大势早已大变,三足鼎立,益州的主人也不是那个暗弱的刘璋了。甚至于包括鲁肃在内的许多天下英雄都已经不在人世,东吴这才犹如姗姗来迟般完成了“吴中对”的第一步,或者可以说“吴中对”提出的战略已经彻底的失败了。


《三国演义》令诸葛亮与“隆中对”的知名度更上一层楼。《三国演义》小说和改编的电视剧是许多人了解三国历史的重要途径。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重点宣扬的是一种“尊刘”的思想,因而蜀国的一些人物形象都被树立得十分高大,而鲁肃却被塑造成一种老实、木讷的人物形象。其结果就是,“三顾茅庐”、“隆中对”被书写成千古流传的佳话,而“吴中对”却籍籍无名。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11-30 10:28 , Processed in 0.28901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