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天涯过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象群继续向北,对人对象都不好

[复制链接]

266

主题

4254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2282
21#
发表于 2021-6-12 12:23:07 | 只看该作者
21楼 竹林听雨说:
这下麻烦了,象群也要跟踪,掉队的那只独向也要跟踪。
本帖来自微秘iOS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9

主题

6724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854
22#
 楼主| 发表于 2021-6-12 15:16:27 | 只看该作者
22楼 天涯过客说:
今天是“云南野象暴走团”在抖音走红的第56天。
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经普洱市墨江县、玉溪市元江县、红河州石屏县后在玉溪市峨山县短暂逗留,直奔昆明而去。
6月2日晚21点55分,象群正式进入昆明晋宁地界,遥望滇池。昆明停留6日后,有一只野象离群,独自在晋宁驻留。象群大部队目前已经折返,回到云南玉溪市易门县的地界。
▲]article_adlist-->抖音网友小锋(抖音ID:916829834)制图
它们且走且停,边逛边吃,近500公里的迁徙过程,被沿途的云南人名用抖音记录下来,专家学者、媒体机构也都发布视频参与到记录和讨论中,抖音网友则自发形成云吸象小分队。
有人戏称,这可能是当前全网关注度最高,最真实的徒步旅行综艺--“真象秀”。
全网记录象群北漂
借助云南网友一路拍摄的抖音视频,我们可以完整复盘这趟野象北漂之旅。
在正式动身前,象群已经在普洱市逗留了5个月。在@云南哈妹(抖音ID:YNhamei)的镜头里,成年象在林间徜徉,而象宝宝在这里上了第一节游泳课。
4月13日,象群莅临云南墨江县。哈尼族姑娘@简简(抖音ID:1810186075)在自家茶山发现玩得不亦乐乎的野象群,可能是为了远行在囤口粮茶。
4月16日,17头野象组成的暴走团正式成团,离开普洱市墨江县,迈入玉溪市元江县的地界。
根据“哇家玉溪” (抖音ID:yxwjyx)视频,启程的第二天野象们就迎来了第一顿大餐。它们闯进村民家中,大快朵颐玉米:
4月20日,野象群们漫步到元江七区,村民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跑去看大象。
在此期间,云南网友发现暴走团中有两只象偷偷单飞,回到墨江县,剩余15只象继续向北迈进。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4月26日,云南元江村民@刺猬小姐(抖音ID:629165976)拍到涉世未深的小象跌落水塘,成年象纷纷伸出援鼻进行救助。
无独有偶,4月29日,云南元江普洱村民@简简(抖音ID:1810186075)拍到一只象宝宝不慎掉落水沟,险些卡在狭窄的渠内。
一只成年象立即跪下身子,鼻腿并用,奋力将象宝宝顶上了岸。在危险面前,大象的本能反应和人也是一样的。
从4月到5月,野象群曾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踏过元江的田垄,也曾打着看家护院的名号进入老乡们的家中行破坏之实:
它们也曾在水塘中洗澡嬉戏,试图与老乡家门口那棵树角力。
5月中旬,野象跨越红河继续北上,来到石屏。
5月20日是个好日子,这一天的野象也过节。云南石屏网友@子馨(抖音ID:1009174949)拍到大象疯狂吸入杨梅,当天夜里又将玉米地扫荡一空。它们甩一甩象鼻,只留下新鲜象粪几坨。
5月25日,野象天团中的一只小象狂嗑200斤酒糟,醉倒在田间。因野象过境,政府号召居民锁门不出或直接撤离。然而万万没想到,广场上听不到醉酒的蝴蝶,田埂上却出现了酒醉的野象。
万幸,熬过宿醉后的小象最终没能像4月单飞的两只大象一般找不着北,迅速地回到了象群中。5月26日,峨山的网友在自家门口摄像头里发现了整齐的15象。
它来了它来了,饱餐后的次日,野象天团浩浩荡荡迈向了峨山县城,潇洒经过@儒雅的毒姑娘(抖音号:ddfr)家门口的监控。
当天晚间,峨山县城网友@久违。(抖音ID:)和婷婷家玻璃阁(抖音ID:112482283)都拍到大象在县城无人的街头漫步。
在峨山县,野象在当地玉林泉酒厂门口驻足。当地村民@魏长莲(抖音ID:dyzz5ngsb0iv)打趣它们这是奔着当地名酒玉林泉来的。
野象北漂,可能是挑食的锅
在对整个象群的追踪中,象群似乎对酒额外感兴趣。在以酒闻名的峨山县,象群屡屡在酒厂附近徘徊,并喜欢玩村民家中的酒缸塞子。
封面新闻(抖音ID:792619786)采访中科院动物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得知,大象没有代谢酒精的关键基因,它们不擅长喝酒,甚至可以说是一杯倒的典型。而大象寻找酒喝本质上是在寻找水果。水果自然发酵之后产生的酒香被它们当作可获取水果以补充水分的一个信号。
实际上,除了贪杯,野象群在迁徙过程中也表现出挑食的特质,甚至登堂入室找吃的。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沈庆仲解释道,野象原本吃林地里的野生植物,随着人象比邻而居,大象开始到周边农田取食农作物。野象吃多了高能量的、精细的作物之后,其食性也会相应地发生一些改变。
通俗地讲,吃过玉米的野象觉得吃草不香了,它们更愿意去农户家里寻觅更好吃的食材。
在云南,野象因挑食而迁移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云南境内自西北向东南蔓延的哀牢山将全省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单元。野象日常在西南坡的横断山区随机走动。
每个象群均由头象带领,哪里有食物就会去哪里,其中著名的迁徙象群就是这次入境云南的“断鼻家族”--因象群中有一头小象鼻子曾受过伤而得名。为了食物,断鼻家族自2020年3月就离开西双版纳州国家级勐养子自然保护区开始北漂。
亚洲象研究者、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教授在访谈中表示,今年1月到4月,断鼻家族一直正常。直至4月底,它们翻越了哀牢山,到达云贵高原。这是云南玉溪峨山近500年来,第一次出现野生亚洲象分布纪录。
陈教授猜测,这可能由于基地保护得太好,加之过去二十年野象数量翻倍,导致野象的食物紧缺。野象们被迫踏上了迁徙之路,同时也在无奈中走得更远。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5月31日,由政府和专家组成的联合指挥部对象群行进方向进行引导。联合指挥部在设置的引导区中投食近4吨,包括香蕉、玉米、菠萝等。
6月1日,象群在投食区停留近8小时,吃饱喝足后通过诱导道路进入人烟稀少的林区。待象群离开后,网友们发现玉米被象群一扫而空,菠萝惨遭嫌弃不说,被踩得稀烂。
6月2日,野象的身影出现在玉溪市红塔区新寨水库,象宝宝被成年象护在中间。此时的它们距离云南省会昆明市晋宁区地界仅有寥寥3公里。然而象群喝完水后沿着一条陡峭的深谷爬上山去,消失在密林中。
网友们云吸象吸得欢,云南人却叫苦不迭,纷纷抱怨道,“好不容易才让外省的朋友们相信云南的街头没有大象。现在不仅推门即见大象,还有15头之多。骑大象上学这事,再也说不清了!”
除此之外,别看野象们是一群大可爱,其实闯祸的本领可不小。
根据云南发布的信息显示,在走入公众视野的四十多天内,它们在云南元江、石屏共“肇事”412起。好在地方政府早有先见之明,已为当地的野生动物投保肇事公众责任险。野象们造成的一切损失均可获得赔偿。网友们再也不用为云南当地的朋友们担心了。
野象北漂并不是第一次
与众象反向而行,远离故土更需要非凡的魄力。除了野象团暴走趣事,网友们最关心的还有它们此次激情出走背后的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博物》杂志编辑何长欢则认为,这次野象远征很可能与断鼻家族的族长,即头象经验不足有关。“领头象往往能够通过它的记忆,把象群带到上百公里以外的取水、觅食地点。象群会在头象的引领下寻找新的地方。”
这次北漂,头象比较年轻,经验不足或者因身体的某些原因而迷路,不知道该怎么走了。这时,如果它们走的这条路周围又没有太大的原始森林,那么,它们就没办法在一个地方停留,只能一直往前走。
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谢灿和南京农业大学青年教师万贵钧有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这是其固有迁徙本能被磁暴激活的结果。简而言之,是野象的“DNA动了”。
大象迁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会有各种意外情况发生。跟踪、布防、引导更是充满了细节。
当地政府和专业工作人员在野象北漂之旅中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性,这是因为我国在野象保护方面已有多年工作基础。一群专业工作者也借由这次事件浮出水面,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他们长年在西双版纳从事着野象保护和野象监测工作,在抖音上分享他们与野象共处的日常。
“亚洲象观测保护小组”从2019年就开始关注这次北迁的野象团“断鼻家族”。在这群观象人的视频中,野象结队上高速、特地造访周边寻常人家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这些为野生象保护工作奔走的专业人士,和抖音上关注大象行踪的网友、担心大象在自家粮仓里吃不饱的云南村民一样,他们对大象的关心和喜爱是朴实而真切的,一路投喂,一路护送。
在昆明晋宁地界游历数日后,象群避开了人群最密集的区域,离开了昆明晋宁,在易门县小范围迂回迁移。这期间离群的那只野象则始终与大部队保持着10公里左右的直线距离。
大象护着小象,不疾不徐、有序行进。没有旁人滋扰,青山绿水为伴。这么一群野象在中国西南北行,这不仅是抖音上众人接力展示的一场浪漫的城市童话,也是人们保护动物的典范。
它们的终点在哪里?或许答案就在下一个网友的抖音里。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9

主题

6724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854
23#
 楼主| 发表于 2021-6-12 18:39:20 | 只看该作者
23楼 天涯过客说:
截至6月11日17时,北迁象群总体向西南方向迁移8.12公里,持续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活动。独象离群6天,位于昆明市八街街道密林内,与象群直线距离约16公里。人象平安。
现场持续降雨,存在地质灾害风险,加之进入端午假期,围观群众增多,交通疏导、安全防范和监测布控困难。为确保人象安全,省级指挥部组织专家组研判象群迁移动向,要求易门县、晋宁区、安宁市三地现场指挥部同步运行,及时掌握象群和离群独象动向,根据专家指导做好现场布防。向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发出预警提示函,要求建立值班制度,与省指挥部建立信息同步机制,提前做好楚雄州双柏县与玉溪市峨山县交界区村庄安全防范宣传和预备工作。
现场指挥部当日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1413余人次,出动渣土车230辆、挖掘机9辆、应急车辆212辆、无人机17架,疏散群众1010户、3670人,投喂象食2.5吨,盐水补给2桶,补充亚洲象食源供给,保护沿途群众安全。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监测显示, 6月11日凌晨1时22分象群进入易门县十街乡西南方向山林,上午9时,群象睡觉休息,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搜寻监测任务分队5人持续跟踪监测。截至16时,独象位于昆明市安宁市八街街道,距离象群约16公里。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9

主题

6724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854
24#
 楼主| 发表于 2021-6-17 09:02:51 | 只看该作者
24楼 天涯过客说:
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2021年6月15日18时至6月16日18时,象群向西北方向迂回迁移14.3公里,移动直线距离2.6公里,持续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附近迂回活动。独象离群11天,位于象群正东方向,与象群直线距离19.7公里,持续在晋宁区双河乡活动。15头象均在监测范围内,人象平安。
象群活动频繁,交通疏导、安全防范和监测布控困难。省级指挥部专题研究北移亚洲象损害补偿工作;组织专家对独象及象群迁移路线开展实地踏查,研判路线,科学研提助迁方案。现场指挥部要求峨山县密切关注象群动向,提前启动应急预案,保证象群迁移通道畅通,确保沿途村舍群众和象群安全。
易门县、晋宁区现场指挥部当日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98人,出动渣土车226辆、挖掘机等工程车13辆、应急车辆64辆、无人机16架,疏散群众547户、2061人,投喂象食1.2吨。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9

主题

6724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854
25#
 楼主| 发表于 2021-6-17 12:26:51 | 只看该作者
25楼 天涯过客说:
记者从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获悉,从15日18时到16日18时,24小时象群移动14.3公里,直线距离向西北方向移动2.6公里,持续在易门十街乡附近活动。16日下午来到了甸末山北边,建大村和建小村之间的农田进食一直到深夜。
玉溪公安无人机监测团队成员李靖宇介绍,大象15日晚进入了一个植物特别少的区域,可能晚上没吃饱,所以白天象群就提早移动了,在一点钟,天最热的时候,大象就移动了。而且在拍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画面,大象非常聪明,它看见田里水窖,把盖子打开,去水窖里喝水,还有喷水的画面,非常有意思。
目前,象群在玉溪易门的十街乡待了8天,独象离群11天,还在昆明的晋宁区,位于象群正东方向,与象群直线距离19.7公里,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活动。目前15头象均在监测范围内,人象平安。
当天,易门县、晋宁区现场指挥部当日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98人,出动渣土车226辆、挖掘机等工程车13辆、应急车辆64辆、无人机16架,疏散群众547户、2061人,投喂象食1.2吨。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9

主题

6724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854
26#
 楼主| 发表于 2021-6-17 19:26:13 | 只看该作者
26楼 天涯过客说:
野象群6月8日晚进入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此后,14头野象的前进速度明显放缓。“象”往何处?一起看看它们的最新动态~
野象群持续在玉溪易门县十街乡活动
昨天(16日)中午,饥肠辘辘的象群一改昼伏夜出的习惯,13时20分左右,从甸末山北侧下山,来到了附近村庄的玉米地进食。
另一方面,离群的小公象已经单独生活12天了,目前仍然位于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持续在村庄稀少的林地内玩耍休息,归队意图仍然不太明显。
象群下山觅食 玉米地里逛吃休憩
由于下山这一路并不轻松,消耗了很多体力,象群昨天和今天的进食时间显得比往常都要长一些。
昨天是午饭、下午茶和晚饭三顿合一,今天是早饭和中饭两顿合一,吃了个痛快。
它们选择的就餐地点在建大村,玉米、甘蔗、芭蕉这几种大象喜爱的美食在这里随处可见。象群一路逛吃、休憩、赶路,吃吃停停,表现得格外从容、悠闲自得。
象群在品尝美食的时候,也不忘保持特有的队列,头象和成年大象一头一尾,象妈妈甩着耳朵,帮象宝宝驱赶蚊虫。
在16日傍晚时分,一只幼象慢慢躺下,依偎在象群旁休憩,象群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夜间生活。
晚上7时40分,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队员从指挥部找到新的监测点--建大村民柏发祥家三楼楼顶,进行新一轮的夜间监测。
沿线村庄断电 减少惊扰
就在象群尽情享受美食的同时,指挥部和沿线村庄的基层干部一刻也不敢休闲。夜晚是象群活动的高峰期,象群下步会向哪里走,沿线村庄又该如何预防?
记者注意到,监测队和巡护组兵分两路,森林消防队无人机监测员每隔5分钟就把象群活动坐标、即时状态传回指挥部。
乡村干部组成的巡护组用微信、电话、无人对讲机通知建大村、建小村、小革鲊村,村组接到预警后马上采取停电处理,因为村边有高压线,怕象群触碰高压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路途漫漫 象群自得其乐
今天(17日)上午,象群沿着易门十街乡与峨山县大龙潭乡边界山脊一线活动。山大沟深,道路险阻,不断有野象靠近悬崖边一探究竟,看看路况如何,但最终还是徘徊不前。
最终,在头象带领下象群逐步沿山脊西北一侧活动,避开危险悬崖。由于山顶灌丛密布,加上时不时有降雨,野象行走起来不是那么方便。
野象在下陡坡时通常前脚保持稍微弯曲,后腿完全趴在地上,以一种俯冲滑行的姿势通过滑坡路段。
对于小象,湿润的泥土反而成了他们闲暇时的玩具,用象鼻卷土洒在对方身上,有时还跟同伴玩起斗牛、顶头、你追我打等游戏,样子憨态可爱。
其实,这不仅仅是同伴之间的玩耍,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泥土里有丰富的矿物质,对于象群来说,这也是补充矿物质的一种有效方式。
修建大象食堂 减少亚洲象进村频率
目前在我国西双版纳和普洱等亚洲象常年活动的地区,当地为了减少亚洲象进村入户的频率,尝试人为扩建亚洲象的食源基地等,满足亚洲象的取食需求。
6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云南普洱思茅区一处亚洲象食源基地,这里的大象食堂自2018年建立后,周边的大象经常光顾这里,进村入户次数也较以往明显减少。
工作人员介绍,大象食堂的用地,多是因亚洲象侵扰频繁而撂荒、放弃种植的土地。现在,政府每亩补助200元,鼓励农户按照不同时令,种植甘蔗、芭蕉、玉米、红薯、菠萝等亚洲象喜爱的食物供其采食。
此外,当地还在食物源基地周边和水源较为充足的区域建设人工硝塘,保证亚洲象对盐分的需求。
目前,普洱市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区域已种植4000余亩食物源基地,人工硝塘32处。
同时对重点区域、重要时段定点投食,以降低食物短缺季节亚洲象进村取食频率,减少人身安全威胁,有效保障群众的经济利益。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9

主题

6724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854
27#
 楼主| 发表于 2021-6-19 18:12:28 | 只看该作者
27楼 天涯过客说:
截至18日17时,象群仍在峨山县大龙潭乡迭所村活动;独象离群13天,于6月17日22时7分进入安宁市辖区,位于象群正东方向,与象群直线距离25公里,在安宁市八街街道附近活动。人象平安。
6月18日晚,记者从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获悉,17日,14头北移亚洲象经过跋涉,离开玉溪市易门县域,于当日21时48分进入峨山彝族自治县大龙潭乡。此前象群已在易门县境内持续徘徊10日。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提供的监测视频显示,象群在易门县活动的这10天一路走山梁,时而活动频繁,迁移较远;时而整顿休息,小范围迂回。18日7时许,象群开始整顿休息,一直睡到了当日14时50分左右;17时30分,象群开始在山箐里玩耍,在红薯地里吃红薯藤。
6月18日7时许,14头大象在峨山县大龙潭乡迭所村委会下方300米的山箐中不再移动。
据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介绍,迭所村委会在易门县和峨山县交界处,海拔1500多米,这里的山势较高,山间错落着一块块农田,位于元江支流绿汁江流域。 村委会离十街乡政府有半小时车程,为了更好地保证对象群的监控和现场管控,指挥部负责人认为前方指挥中心人员有必要随大象进行转场。
但做出转场决定仍然需要研判,考虑从乡级所在地到村委会的食宿条件,以及大象的行踪会不会返回易门。工作人员赶到一线进行实地踏查,查看地形,更准确地研判大象下一步行进方向。18日14时30分,经过反复研判,在易门十街乡政府驻扎了11天的“追象人”集体向峨山迭所村委会“转场”。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持续监测,截至18日17时,象群仍在峨山县大龙潭乡迭所村活动;独象离群13天,于6月17日22时7分进入安宁市辖区,位于象群正东方向,与象群直线距离25公里,在安宁市八街街道附近活动。人象平安。
由于现场交通疏导、安全防范和监测布控困难明显加大。省级指挥部组织专家对进入安宁市的独象迁移路线开展实地踏查,评估独象肇事风险,研判路线,提出科学助迁方案。根据独象迁移情况,安宁市启动应急处置预案,与晋宁区现场指挥部同步运行。
现场指挥部当日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138人,出动渣土车202辆、挖掘机等工程车25辆、应急车辆94辆、15架无人机24小时不间断监测,疏散群众1329户、4774人,投喂象食0.7吨。
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专家组成员沈庆仲初步研判,象群已呈现南返趋势,具体路径还需进一步研判。此外,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监测显示象群动态整体平稳。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9

主题

6724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854
28#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09:53:48 | 只看该作者
28楼 天涯过客说:
北上的象群,走到哪儿了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监测显示,象群动态整体平稳,14头象于20日19时左右从峨山县大龙潭乡迭所村西北方向山林下山觅食,20日4时进入玉溪市易门县,往西北方向移动。  新京报记者 薄其雨;  6月21日晚,新京报记者从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获悉,从20日18时至21日18时,象群总体向北迁移9.3公里,重新进入易门境内十街乡附近林地活动。独象位于象群东偏北方向,距离象群24.6公里,持续在晋宁区双河乡林地内小范围活动。近期,象群在易门、峨山两地来回移动。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监测显示,象群动态整体平稳,14头象于20日19时左右从峨山县大龙潭乡迭所村西北方向山林下山觅食,20日4时进入玉溪市易门县,往西北方向移动。  20日10时23分左右,象群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小蜜蜡村西南方向山脊处休息。截至当日14时,象群依旧在小蜜蜡村西南方向附近活动。独象位于象群东偏北方向,持续在晋宁区双河乡林地内小范围活动。  据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消息,近期,象群在易门、峨山两地来回移动。对现场指挥协调、协同助迁带来较大挑战,象群移动路线周边村庄多且分布零散,安全防控难度加大。  国家林草局工作组下沉一线指导工作,召开现场研讨会,研判象群迁移方向,商讨安全处置方案,对确保人象安全提出要求。  省级指挥密切关注象群迁移动向,针对象群北移情况,指导开展监测预警和现场布防;组织专家实地踏查评估,分析研判象群迁移路线,研究制定引导和布防方案。要求现场指挥部加强配合,合力布防,保证象群迁移通道通畅、确保人象平安。  现场指挥部持续对周边村镇群众,尤其是中小学生开展亚洲象保护和防范知识普及。易门、峨山现场指挥部协同配合,召开研判部署会议,加强现场管控,采取投喂象食、隔离围挡、道路管制、紧急疏散等措施,继续引导象群向南迁移。  晋宁区、安宁市、易门县、峨山县现场指挥部同步运行。当日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186人,出动渣土车125辆、挖掘机等工程车22辆、应急车辆84辆,15架无人机实施24小时不间断监测,疏散群众1280户、4106人,投喂象食0.1吨。  新京报此前报道,4月16日 ,17头原生活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亚洲象从普洱市墨江县迁徙至玉溪市元江县。其中2头于4月24日返回墨江,其余15头则继续北上。  它们于5月16日凌晨进入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并继续前进,于24日到达玉溪市峨山县。在峨山县逗留6日后,野象群于30日进入玉溪市红塔区境内。  6月2日至4日,北迁象群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活动。5日至7日,象群向南迁移进入夕阳乡活动,其中1头公象离群,移动至象群东偏北方向。8日后,象群总体继续朝西南方向迁移,此后接连10日,持续在玉溪市易门县境内活动。  6月18日,象群进入峨山彝族自治县大龙潭乡,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专家组成员沈庆仲初步研判,象群已呈现南返趋势,具体路径还需进一步研判。  据“云南发布”官方消息,19日、20日,象群持续在大龙潭乡小范围迂回活动。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9

主题

6724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854
29#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23:59:06 | 只看该作者
29楼 天涯过客说:
6月22日,云南北迁象群进入峨山县,云南森林消防总队首次监测到象宝宝吃奶的珍贵画面。据专家介绍,1岁以下的象没有获取食物的能力,没有牙,只能喝母乳。
本帖来自爱盲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9

主题

6724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854
30#
 楼主| 发表于 2021-6-23 08:05:14 | 只看该作者
30楼 天涯过客说:
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22日晚发布消息称,6月21日18时至6月22日18时,象群总体向南迁移11.2公里,从易门县返回峨山县,在峨山大龙潭乡一带农地内觅食活动。独象位于象群东偏北方向,距离象群30公里,持续在晋宁区双河乡小范围活动。15头象均在监测范围内,人象平安。  象群所处位置海拔较高,公网信号差,卫星通信车不易到达,给无人机持续监测作业带来困难。独象活动无规律,监测布防困难,安全风险持续加大。  省级指挥部充实专家组力量,新增5名专家协助现场指挥部研判北移亚洲象路线,提供助迁意见建议;指导现场指挥部进一步强化地面监测力量,对近日可能出现的降雨天气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加强监测、深入分析、审慎研判,确保人象安全。  6月21日20时46分,象群由易门进入峨山。峨山现场指挥部连夜召开紧急部署会,结合周边地形、水源和食源条件,分析研判象群可能移动路线;动用12架无人机、4次转移监测点,确保不间断监测;针对象群连夜迁移进食少的情况,全面动员基层力量成立护象队,采取投喂象食、设置饮水点等柔性助迁措施,科学引导象群向南迁移;聚焦“盯住象”“管住人”,增设卡点,减少外入人员对象群迁移影响。  晋宁区、安宁市、易门县、峨山县现场指挥部同步运行,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210人,出动渣土车175辆、挖掘机等工程车22辆、应急车辆92辆。紧急疏散民众1329户、4774人。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1494

帖子

381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13
31#
发表于 2021-6-23 12:41:11 | 只看该作者
<
31楼 知心玩家说:回30楼天涯过客
洱海里面的鱼跳出来,后来就地震了,这大象往外跑,不知道又是预知了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9

主题

6724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854
32#
 楼主| 发表于 2021-6-27 09:04:41 | 只看该作者
<
32楼 天涯过客说:回沙发天涯过客
记者25日从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获悉,6月24日18时至6月25日17时,象群迂回向南移动3公里,持续在峨山县富良棚乡附近林地内活动。独象位于象群东北方向,距离象群44公里,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附近的林地内活动。15头象均在监测范围内,人象平安。
由于象群休息时间减少,行动时间加长,沿途食源水源较少,独象出入密林,人工投喂工作量大,交通疏导、安全防范和监测布控困难。
国家林草局视频调度,指导现场指挥部研判象群迁移方向,商讨科学助迁方案。省级指挥部组织专家实地踏查,分析研判象群迁移路线,现场指导开展象食投喂和助迁工作。现场指挥部强化地面监测,动用无人机13架24小时不间断监测,提前布防,实施隔离围挡、道路管制、紧急疏散等应急措施,确保人象安全。
当日,晋宁区、安宁市、峨山县现场指挥部同步运行,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301人,出动渣土车105辆、挖掘机等工程车7辆、应急车辆99辆,紧急疏散民众852户、3112人,投喂象食2吨、补给食盐3公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9

主题

6724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854
33#
 楼主| 发表于 2021-6-28 09:22:31 | 只看该作者
33楼 天涯过客说:
5月25日,位于云南野象谷的中国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收到一份来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紧急通知,要求派遣几名有经验的人员,跟随林业部门到玉溪协助开展野象迁徙的相关工作。  这群从西双版纳保护区出走的亚洲象不断北上,持续刷新野象迁徙北界的纪录。它们首次翻越了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哀牢山,并首次踏足玉溪的元江、峨山,甚至在几天后走到了昆明市辖区。“可以说这是象群迁徙最远的一次。”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教授吴兆录说,他对亚洲象的研究始于1994年。  到6月21日18时,象群在过去一天又向北移动了9.3公里,从玉溪市峨山县重新进入易门县十街乡的林地活动。近期象群在易门、峨山两地来回移动,而另一头独象仍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的林地小范围活动,距离象群24.6公里。此前,有专家预计野象回到西双版纳的时间“大约在冬季”。  “以往也有象群往返于普洱和西双版纳的保护区,随着象群数量增加,大象分布区域越来越广是正常现象。在和东南亚国家接壤的勐腊自然保护区,里面的大象还会在跨境联合保护下跨国际界迁徙。”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巧燕解释说。  如果把时间坐标轴无限延长,亚洲象在中国分布的北界在不断南移,但也会反复出现从南向北迁徙的尝试。野象的每一次进退,都与栖息地的变化息息相关。  “保护亚洲象,就要保护亚洲象栖息地。”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所长、从事亚洲象研究与保护32年的郭贤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栖息地的变化  董瑞曾观测到这个被称为“断鼻家族”的象群,他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管护所的基层巡护员。这群野象在离家出走前一年,就开始在勐养子保护区外围的“野象谷”附近活动。2020年3月,“断鼻家族”开启北迁之旅,西双版纳州北部大渡岗乡片区的监测员还曾远远地追踪过这群野象,看着它们走进普洱市太阳河森林公园后,通知了下一个片区的监测员“接力”。  关坪管护站外213国道上的“亚洲象活动预警字幕发布点”此刻并无异常。沿着213公路,在关坪管护站以南的野象谷附近分散着8个象道口。一条野路,象群走过一次就能记住,亚洲象时常横穿马路迁徙。为防止人象冲突,象道附近树干4米高的地方会安装红外相机监控,野象谷附近公路上每隔一两百米就有一处警示牌,“禁止鸣笛”“禁止停车”“野象通道、注意安全”。  “象群迁徙找栖息地和食物大多发生在每年11月到次年4月的旱季。”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张立解释说,西双版纳全年分旱雨两季,旱季食物少,象群会四处游荡,迁徙路线没有特定规律,走到哪吃到哪,循环利用各个栖息地的食物,雨季走回森林。等到雨季快结束时,庄稼成熟,象群又相对集中在农田附近觅食。  历史上,中国野生亚洲象分布区域极为广阔。在7000多年前,北起河北,南达雷州半岛,东至长江三角洲,向西到云南高原盈江县西部的中缅边境,都曾有大量野象栖息。根据历史地理学家文焕然的总结,从1830年即清道光年间开始,野象在中国的分布地区逐渐缩小到滇南的勐腊县、景洪县(今景洪市)、西盟县、沧源县、盈江县及以南的部分地区。  对此,《中国亚洲象研究》一书分析说,由于亚洲象自身习性的限制,自然环境的变化,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野生亚洲象的分布区域呈现出“北界逐渐南移”的总趋势。  1958年,西双版纳州开始建设保护区。“当时相当于抢救性保护,共有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不相连的子片区,分散在全州。”郭贤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五个子保护区划定之初就是分散的,各自有不同的主要保护目标。”西双版纳州原州委常委、林业局局长曹孟良解释说。他翻出1980年的工作笔记,当时他刚到版纳林业局(现林草局)工作不久,曾参与保护区划定工作。改革开放以后,保护区建设重获重视,勐养、勐腊和后来建设的尚勇,主要保护对象包括亚洲象。而没有大象分布的曼稿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1986年,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总面积24.25万公顷,约合362万亩,这么多年管理下来,一直维持这样的面积。西双版纳保护区就是我们认可的、国家法定意义上的野生亚洲象栖息地。”郭贤明说。云南另一个有大象出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位于临沧市的南滚河保护区。  经过多年保护,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和临沧市一带的野生亚洲象数量,从1980年代的170多头,增长到了现在的300头左右。“可以看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亚洲象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中国亚洲象研究》一书写道。  不过,曹孟良也指出,随着时间推移,保护区面临的问题也在发展变化,如今面临的许多挑战也是当初无法预见的。例如,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增长而出现的原栖息地承载力不足问题。  野象外迁  今年36岁的董瑞已经巡护森林17年,有着基诺族人典型的黝黑皮肤和结实身材,这也是他在野外作业多年的见证。他进山用的背包里通常只放一本工作日记、一把卷尺、一部GPS定位手机,和一些常备药品,如果夜宿山里,就再装一块便携的“塑料皮”,绑在树上挡雨用,基本没人会带一个几十公斤的帐篷。  今年5月18日,董瑞在勐养子保护区内莲花塘附近的泥塘发现了象群脚印,大脚印的直径有20cm左右。由于没有亲眼看到,董瑞估计这群象有4大2小。“我们对这片保护区太熟悉了,少棵树都能知道。”董瑞说。  偷猎在千禧年后就已不再是中国亚洲象种群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  “野象数量在增加,它们的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因为森林保护力度大,森林覆盖率提高,能提供给大象的食物反而减少了。”王巧燕说。  森林防火是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森林保护区的中心工作之一。严格禁止用火以后,区内乔木、灌木层树木得到了更新和演替,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88%提高到了现在的95%上。但是,高大乔木遮蔽了阳光,使得林下草本和藤本植物越来越少,加之不能开展“计划烧除”,草场面积大幅度减少,草场质量下降,鲜嫩的草越来越少,出现亚洲象食物短缺问题。  “对大象数量超出原有栖息地承载力这种说法,我们是认可的。”王巧燕回应《中国新闻周刊》。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大象每天活动10~12平方公里。当原有栖息地不能满足象群活动与繁衍需要,大象自然会寻找新的栖息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少量野象开始试探性地走出保护区,慢慢地,越来越多的野象出走,迁徙区域越来越大。张立等人曾在2000~2002年对思茅地区亚洲象的行踪进行过观察。一个由5头雌象组成的象群,白天隐藏在密林中休息,几乎不发出声音,17时后开始活动,寻找食物,如果进入农田,象群约在19时达到森林边缘,20时以后,待天色完全黑下来,农田中没人时,象群才进入农田。黎明前,象群又进入森林隐藏起来。  “大象外迁也说明现在的保护工作成效好,大象不怕人了,活动习惯也有所改变。”王巧燕分析说,早前,老百姓会放爆竹驱赶吃庄稼的大象,现在村民保护大象的意识提高,不伤害大象,大象的胆子也变大了,白天也会跑到农田吃庄稼。  象群走出保护区,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区域重叠,难免出现矛盾。为了寻找食物、水源、矿物质和适宜的栖息环境,象群不断北上。据《糯扎渡自然保护区》记载,亚洲象自2000年起偶见于思茅市翠云区和澜沧县交界的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西片(澜沧片),每年往返于糯扎渡省级自然保护区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之间。  曹孟良根据获得的内部资料计算,近年来,大象每年造成300万公斤左右的粮食作物损失,按300头大象每头每天进食150公斤计算,这些粮食只是全部野象66天的口粮。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作物只是野象的季节性食物补充,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仍在森林中。因此,为了不让大象依赖农作物,解决亚洲象外迁问题,让大象回归自然,就必须对保护区内亚洲象栖息地进行修复。”曹孟良说。  恢复食源地  2020年9月的一个中午,刚升任西双版纳州林草局局长一个月的朱洪进到勐养子保护区调研。车开进保护区内公路时,朱洪进突然看到前方十几米外有五六头大象“轧马路”,朱洪进连声告诫司机“往后退、往后退”。这群野象慢悠悠地走进森林,没有攻击人类来客。  朱洪进当天要调研的正是位于保护区莲花塘的野生亚洲象栖息地修复项目。修复地位于保护区深处,因中心的大片莲花塘而得名。从保护区外进来,要先穿过森林,走一小时到澜沧江边,再坐船一小时,下船后再爬一小时山,才能抵达。之所以选择远离保护区周边农田的地方做栖息地修复,就是为了把大象留在保护区内,减少人象冲突。  莲花塘原本有村寨定居,早在保护区划定前就存在了。老百姓在此刀耕火种,因而没有高大树木,形成了天然林中空地,也被成为“林窗”。当时的村民采取轮耕轮歇的生产方式,拿出一部分地耕种粮食,轮歇地在水热条件极好的自然环境下很快就能长出粽叶芦、芭蕉等本土植物,深受亚洲象喜爱。  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当地生态,1988~1993年间,国家出资将位于保护区核心区的8个村寨195户1120人迁出并安置。目前,在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仍有村寨。  借鉴了当地人刀耕火种的做法,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双版纳保护区一直在做“计划烧除”工作。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境外出现火灾前,沿着国界线烧出一条防火带,避免火灾;另一个目的就是通过“计划烧除”来对动物栖息地进行改造。但在2016年前后,因为一些政策原因,“计划烧除”工作暂停,至今还没有恢复。  令人意外的是,在莲花塘这样深入森林的地方,居然有外来物种肿柄菊。由于没有天敌,肿柄菊在这块地上泛滥成灾,而大象并不爱吃这种植物。进行人工种植前,要先清除肿柄菊,因不能“计划烧除”,郭贤明等人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人工拔草,这也是最辛苦、最烧钱的方法。  清除干净外来物种后,再人工补种亚洲象爱吃的本土植物,如粽叶芦、中华草、构树等。前两三年需要进行人工管理,让新补种的植物长好根系,这样被大象吃掉后还能再长出新叶,从而达到“促进自然更新”的目的。不然,刚种下去的禾本植物很容易被大象连根拔起,以后大象又没得吃了。  郭贤明介绍说,亚洲象栖息地修复工作从2010年前后就开始了,因经费原因,只能断断续续开展。资金来自各种渠道,有NGO组织给的,也有财政拨款。莲花塘的栖息地修复工作现在仍处于试验阶段,差不多修复了二三百亩。  针对保护区片段化、岛屿化问题,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教授吴兆录主张“构建生态廊道”。吴兆录认为,应该建设比保护区总面积更大的森林保护廊道,供象群迁徙。不过,规划落地过程中必然要调节老百姓土地经营与生态保护的现实矛盾,这需要行政部门介入。“比如,通过经济补偿等方式鼓励当地农民减少种植橡胶等经济作物,保留大象爱吃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他建议说。  扶贫脱困与生态保护  基诺族人布鲁都今年40岁,家住基诺山巴朵村,尽管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当地人还是习惯地称她为“小布”。凌晨2点,小布已经和丈夫一起出门割胶了。他们要骑20分钟摩托车,再爬20分钟山,才到自家橡胶林,要赶在太阳升起、乳胶凝固前,把十多亩地的300来棵橡胶割完。整个白天,小布夫妻俩要一碗一碗地收集胶水,一天下来能收3桶,总共不到100公斤。  这些散发着刺鼻恶臭的橡胶水成桶要放在猪圈旁晾干后,才能拿去胶厂卖钱。小布夫妻俩一天的工作最多能换回不到400元收入,是一家六口的口粮来源。“赚的都是臭钱。”小布开玩笑说。但对于当地人来说,今天割的胶或采的茶,就是明天的生活费。六年前,小布因过劳差点中风,之后便不再割胶。  小布婚前住在附近的巴飘村,娘家七口人的主要收入是种植砂仁。当年家里的五六十亩砂仁是爷爷从1970年代开始种的。得益于砂仁,她家在80年代成为村里仅有的三四家万元户之一,她也因此交上学费,在景洪市读到职高。后来,随着砂仁老化,产量降低,小布娘家的收入也明显减少,她的两个弟弟因此无法继续上学读书,小布也在17岁时肄业外出打工。  根据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发布的最新的《2018年中药材产业年快报》,砂仁在各类药材中的种植面积最大,为19.21万亩,产值达43091万元。当地流传“一种药材致富一个民族”的说法,在云南全省境内,砂仁帮助边屏、昭通等多个贫困县脱贫。  “砂仁种植是历史问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为发展经济鼓励农民在自有土地种植砂仁,并不是在保护区核心区。现在,当地经济发展依赖性最高的不是砂仁,而是橡胶林和茶园。”绿色和平东亚地区森林与海洋项目经理潘文婧解释说。  为满足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需要,国家从1950年代开始在西双版纳和海南岛建立国营农场,推行橡胶种植。“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当时仅靠国有农场种植,产量远远不够。”曹孟良回忆说,从1980年代开始,国家鼓励私营种植,不但免费提供橡胶苗,每亩地还补助50元。但一开始,老百姓种胶的热情并不高,因为橡胶的生长周期长,一般要种植八年后才能割胶卖钱。  小布夫家其中一块10亩多的胶园就是从1980年代开始种植的,等橡胶长成,刚好迎来胶价上升期。在曹孟良的印象中,西双版纳出现种胶热是在2000年以后,天然橡胶价格从2002年初的6605元/吨上涨至2011年初的近43000元/吨,西双版纳的上万亩林地被私人或企业承包后改种橡胶。“目前全州的战略储备橡胶是447万亩,国营、私营均有分布。”朱洪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不能说老百姓经营自己的土地就是破坏亚洲象的栖息地,没有道理把过错强加到老百姓身上。”郭贤明分析说,过去土地多、人口少,有更多富余土地不用于生产,这些区域可能有过亚洲象活动。现在老百姓需要更多土地用于生产,种植一些作物,来保证生存,没有侵占国有林,更没有侵占保护区森林。  退胶还林的多种尝试  “保护区外的亚洲象栖息地修复,离不开雨林保护,这就不可能不触及退胶还林,而退胶还林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多年来难以推进退胶工作,就是因为没有解决当地农民砍胶后的替代经济收入问题。”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下文简称雨林基金会)秘书长张锡炎指出。  他表示,退胶还林的另一大困难,还在于需要做管理和修复的私营橡胶林,又大多在个人或企业手上,政府又不能对其强行管理。  张锡炎三年前承包了一片天然林地,因不忍破坏其中的珍稀植物,一直保留着原始雨林形态,没有开发。这块雨林旁边就是小布夫妇所在的巴飘村、巴朵村,村民的部分橡胶林种植在高海拔地段,或有的因年久而老化,刚好做退胶还林试点,而退胶后的村民可以利用张锡炎的那片雨林做生态旅行来替代橡胶收入。  在调研时张锡炎发现,当年胶价下跌,每亩胶林给农民带来的收入不超过450元,平均每棵树的收入不足15元。鉴于此,他制定了一套包含了短中长期效益的组合替代收入方案。短期收入就是参与退胶还林后每年每亩补助的600元树苗管理费,被砍掉的橡胶树也可卖钱。中期收入是鼓励农民到附近的雨林做向导,发展生态旅游,村民在介绍过程中也能加深自己对雨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长期来看,种下的树苗包括紫檀等高经济价值林木,四五十年后成材,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财富。截至2020年底,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共组织退胶还林323亩,栽种并存活树木18424棵。  二十多年前在环保部门工作时,朱洪进就在考虑“退胶还林”的事,但他很快意识到,茶和橡胶是当地老百姓的收入来源,全部退还给雨林也是不现实的。他就看书研究、请教专家,提出了“茶园森林化改造”和“生物多样性胶园建设”的想法,简言之,就是在茶园里和胶林下种树,恢复成“近雨林模式”。但种什么树、怎么种,现在仍在试验中。  “科学试验是允许犯错的,只有试验成功的把握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我们才能推广。”朱洪进说,州林草局计划在橡胶地实现“山顶还林、沟谷还湿、林下还草”,现在主要试验的就是“林下还草”环节。在景洪市区东北方向的曼乐坝水库边有200多亩试验田,田里的橡胶林下种植了砂仁、大叶千斤拔等药材,还在种粽叶芦、牧草等大象爱吃的禾本科,未来还可以尝试种植可可等经济作物。不同林下植被的地块标有数字编号,工作人员定期对植被长势、土壤成分等进行记录和分析。  试验田的管理者、西双版纳神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杨顺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频繁割胶不仅带走了胶林土壤中的水,也带走了植被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因此才会生粉虫病,而打药杀虫又破坏了林下的生物多样性。为此,他们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了测验,并有针对性地施有机肥恢复土壤肥力,现在橡胶林没再出现虫病,而随着林下植被增多,青蛙、蜥蜴等小动物也多了起来。  2018年起,雨林基金会还与勐养子保护区合作,对区内小田坝村旧址进行亚洲象食源地修复。小田坝村于上世纪70年代迁出保护区,但村民的250亩耕地仍留在区内,2005年后常受到亚洲象光顾。雨林基金会对村民进行土地补偿后,用轮耕轮休的方式在这块地上种植亚洲象喜食的本土植物,目前已经修复了100亩。随着修复面积扩大,2020年7月,基金会又补发给20户村民共计29.48万元的补偿。“我现在每年多一半时间都在全国各地飞,为的是筹款。”张锡炎说。  最终的解决办法,郭贤明认为,还要靠建设亚洲象国家公园。“那样可以在更大尺度上做总体规划,哪些区域可以给亚洲象,哪些区域给其他动物,哪些区域留给森林。还可以对保护区外老百姓的土地进行规划,土地的使用问题需要更高的决策部门来筹划。”郭贤明说。  “亚洲象国家公园涵盖了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多地,目前西双版纳部分的规划已经完成并上交,会有相关部门完成统筹。”朱洪进介绍说,西双版纳州林草局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行动,其中三项与保护雨林和修复大象栖息地相关,其中就包括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等内容。经过初步计算,要落实这些工作,至少还需几十亿元。  西双版纳的雨林是北回归线在地球上穿越的唯一一块绿洲,除了亚洲象,这里还生存着全国1/4以上的野生动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就有109种。与此同时,这片土地还滋养着119.6万常住人口,也是全国仅有的两处可种植战略资源橡胶的地区之一。  “西双版纳的发展不应唯GDP论,是否可以尝试探讨一种生态补偿机制。西双版纳为全国保存着唯一一处雨林系统及其大量珍稀动植物,这难道不是一种贡献?那么,全国各地作为生态修复的受益者是否也应参与到生态补偿中,提供一些助力?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5-5-21 03:21 , Processed in 0.34064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