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楼 铁鞭01说: 9.9.5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多数患者 反复发作,延续多年,给患者造成的痛苦较大。本病的治疗方 法很多,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完善的治疗方法,推拿疗 法对部分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 356 .
大成推拿术
在治疗此病前,首先介绍一下椎间盘的解剖生理特点。
椎间盘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软骨性质组织,位于两个椎体之 间,从第2颈椎起到第1骶椎上,每两个椎体之间均有1个椎 间盘,总数23个,其长度总和约等于脊柱全长的1/4。腰部 最大,前宽后窄呈楔形,它和脊柱后关节是脊柱运动的基础, 每1个椎间盘由3部分组成:软骨板、纤维环、髓核。
软骨板:在每个椎间盘上下各1片,分别与上、下两个椎 体紧密相连。在幼年生长期间,软骨板较厚,到骺环完全骨化 与椎体融合时,则变为较薄而透明的玻璃样软骨,陷于骺环之 中。软骨板在中央部位比较显著,到了周围边缘就同纤维环相 互编织在一起。软骨板能防止髓核向上下突出。
纤维环:为坚强有韧性的纤维软骨组织,呈向心性排列的 板层,各层纤维斜行于上下两椎体之间,各个邻层的纤维斜行 的方向亦恰恰相反,因此深浅各层纤维相互交错形成方格样排 列。其接近中央的纤维板层,由软骨板起始后,先向外斜行, 然后绕过髓核;止于相对的软骨板。在此种纤维组织的排列 下,使髓核变为椭圆形。最外层的纤维,不仅与上下椎体的骨 环紧密相连,且与前后纵韧带相互融合。纤维环各层方格样的 排列,不但加固上下椎体之间的联系,加大椎体相互分离的活 动范围,同时还能限制椎体过度旋转的功能。纤维环最牢固的 附着点是在前面,而它的后面比较薄弱,实际上在后面是分界 不明的组织。
髓核:髓核在椎间盘的中心偏后,包围于软骨板与纤维之 间,为富有弹性而柔软的浆状灰白色半固体,中间有稀松纤维 网状组织与小量细胞。其本身张力很大,没有一定的形状,随 脊柱的部位和脊柱的姿势不同而改变其形态。青年期,含水量 为85%,其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髓核组织逐渐被纤 维软骨所代替,所以成年人的髓核与纤维环之间的界线不清。
椎间盘本身没有血液循环,但有变性的特点>,人成年以后 其弹性逐渐减弱,脆性增加,故纤维环可因变14而发生裂隙。
中篇临床治疗篇
• 357 .
这是椎间盘髓核突出的内在因素,腰骶部活动量及负荷量均较 大。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椎4 - 5及腰5 -舐1间最为
多见。
因为纤维环前宽后窄,后侧中央有后纵韧带加强,所以髓 核多向后外侧突出,只有少部分病例,向后方突出。髓核突出 后,水分被吸收,而破裂的纤维环可以压迫椎间孔内的神经 根,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亦有的髓核通过软骨板向上或向 下突出,在突出部位的椎体形成一个凹陷,即所谓斯摩尔 (Schmor)氏结节,这种类型的髓核突出症,有的没有什么临 床表现,有的仅产生轻度腰背痛,而无神经根压迫症状。
髓核突出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在腰段,每一个椎间盘同时 与本节和下一节两个神经根在硬膜外腔内相接触,其后外侧部 稍偏内方是下一节神经根的近端,稍偏外方则为即将进人椎间 孔的同节神经根远端。由于下腰段的后纵韧带较窄,髓核大多 稍偏内侧向后突出,因此当下腰部发生后侧型突出时,突出物 多在硬膜外腔的脊膜稍近端,即相当于神经根刚离开马尾从硬 膜囊穿出处压迫下一节的神经根,例如腰4 -5椎间盘突出压 迫腰5神经根,腰5-慨1椎间盘突出则压迫慨1神经根。中 央型椎间盘突出,往往使马尾受累,突出物主要压迫两侧的下 低部神经根。
9.9. 5.1 病因病理
(1)内因
大约在20岁以后,椎间盘即开始发生退行性改变,其纤 维环的韧性及弹性均逐渐减弱。这就构成了本病发生重要的内 在因素。
此外,在日常活动中,脊柱活动度最大者为颈椎,其次为 腰椎,但颈椎只承受一个头的重量,而腰椎负担半身的重量, 两者所承受压力相差悬殊。椎间盘突出症的好发部位,是根据 承受压力多少和活动度大小来决定。而腰4 -5、腰5 -慨1之 间负重最多,活动度最大,所以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发病的
.358 .
大成推拿术
部位。
(2)外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由于创伤引起的。绝大多数发生在 青壮年,在椎间盘本身退化变性、纤维环变脆的基础上,遭受 一次突然的外伤或反复多次轻度的下腰部损伤,致使纤维环完 全破裂(成熟型),髓核自破口逸出压迫神经根;但大多数的 纤维环均为不完全破裂(幼稚型),髓核常常在椎间盘的后 方、一侧、两侧,或中线自裂隙膨胀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神 经而发病。有一部分患者有受寒凉的历史,寒凉刺激为诱发本 病的原因。
9. 9. 5. 2临床表现
临床上绝大部分病人有扭腰史,无外伤史的患者,一般起• 病较慢,只是开始未被引起重视而已。临床表现主要是腰痛和 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腰痛可以是突发的,也可以是逐渐发生 的。坐骨神经痛可以伴随腰痛一起出现,也可以逐渐向坐骨神 经方向放射。
腰痛是因髓核突出挤压后纵铺带而引起,大多数为逐渐加 重的隐痛,一部分患者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腰部剧烈疼痛,腰部 活动困难,行走不便,翻身困难,动则疼痛加剧,经过适当休 息疼痛可以减轻。疼痛剧烈可以是因局部的水肿、充血而加重 了压迫,当水肿充血逐渐吸收则疼痛减轻。
坐骨神经痛,多从腰臀部开始向下放射,疼痛沿大腿外侧 到小腿后外侧,根据突出部位的不同,有的发展到足背及大 趾,有的发展到足跟。咳嗽、打喷嚏、大便等一切使脑脊液压 力增高的动作,均能加重神经根的压迫,从而使疼痛加剧,或 同时有触电样放射痛。亦有少数患者显示两侧下肢放射性疼 痛,或疼痛在双下肢交替发生。
病程较长的患者,可出现主观麻木感。麻木区多在小腿以 下,和神经痛的分布区相一致。检查时有的患者沿坐骨神经分 布区有感觉减弱的征象。主观麻木的感觉比疼痛消失的慢
中篇临床治疗篇
• 359 .
且晚。
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脊柱侧弯。多为功能性侧 弯,走路时身体斜向一侧,此为减少神经根压迫的保护性
姿势。
腰部功能活动明显受限,后伸活动受限最为明显,前屈受 限较少,向患侧侧弯比向健侧侧弯困难。病程较长的患者,可 以发现臀部、大腿和小腿肌肉萎缩现象,此为神经根受压及废 用的结果。
临床上常用的检査方法:
(1)脊柱生理曲度的改变
正常的生理前凸线减少或消失,甚至腰向后凸。侧突 (弯)出现,侧突多向病侧,亦有少数病例突向健侧,亦有时 左时右。这些畸形是为了缓解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而产生的 自动保护性脊柱侧弯,若突出物在神经根的下方,腰脊柱则突 向健侧。相反,突出物在神经根的上方,腰脊柱则突向患侧。
(2)压痛
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症有固定的压痛点,主要局限于棘突旁 1厘米左右,少数病例压痛点出现在棘突间隙。在压痛出现的 同时,常伴有向患侧窜散的放射性疼痛,使原有的坐骨神经痛 加剧。有时,沿坐骨神经走行部位亦可以出现明显的压痛点。 检查时要使腰肌放松。压痛点对确定诊断和协助定位,有极其 重要的意义。
(3)腰肌痉挛
由于神经根的刺激引起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产生痉挛,往 往以患侧为主。触诊时,可感到低棘肌僵硬,健侧的腰部肌肉 有保护性的肌肉痉挛。这种肌肉痉挛,可使腰部活动减少,尤 其是前屈。腰肌痉挛在较长时间内不能松解,本身也可以引起 疼痛,肌痉挛同时还可以增加椎间盘的压力,加重髓核突出的 倾向,引起恶性循环。
(4)屈颈试验
• 360 •
大成推拿术
又称林纳尔(Lind'ner)试验阳性。
(5)颈静脉加压试验
颈静脉加压试验阳性。
(6)直腿抬高试验
又称拉赛格(Laslgue's)征,阳性。
(7)足背屈试验
又称布瑞格(Bragard)征,阳性。
(8)伸拇肌力试验
患者仰卧,检查者用双手置于患者双足拇趾背侧,令患、者 用力背伸足趾,患侧拇趾背伸肌力降低即为阳性。可见于腰椎 4 ~5椎间盘髓核突出症压迫第5腰椎神经根时。
(9)跟腱反射
多数患者有膝或跟腱反射异常,而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的 情况较膝腱反射为多,检查时需两侧对比。
(10) X线平片检査
正位像可见脊柱侧凸畸形,两侧椎间隙不等宽。侧位 像可见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或平腰。纤维环破裂处的 椎间隙有时变窄,有时前窄后宽,两相邻椎体前缘大多出 现唇样变。
必须指出,X线平片只有在与临床检查紧密结合的情况 下,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能单纯依靠X线平片的表现来 诊断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症。必要时可以做造影、CT、核磁检 查,以便进一步明确诊断及定位。
以上检査又称之为椎间盘突出症的10大体征。
在了解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征后,还需与以下病症相鉴别。-
(1)肿瘤:常见的肿瘤有脊椎肿瘤、椎管内硬膜外肿瘤、 脊髓神经瘤、神经根或马尾神经瘤等。患者无外伤史,临床表 现因肿瘤所在部位不同而异。但其共性是症状呈进行性的逐渐 加重,后期可出现瘫痪、尿潴留或尿失禁。X线摄片脊椎肿瘤 可有骨质改变。椎管内肿瘤造影时可发现占位性病变或椎管阻
中篇临床治疗篇
361 •
塞,脑竹液检卉发现压力改变及蛋白增高,但细胞数不增
加等。
(2)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与腰椎间髓核突出症的共性为: 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可有腰痛及放射痛。但类风湿性关节炎无 外伤史,腰痛范围广泛,无固定压痛点,整个脊柱活动受限, 实验室检査,抗“0”呈阳性反应,X线摄片有时可见小关节 及脊椎钿带的钙化阴影,病程长久者,可发现竹节样的脊柱 强直。
(3)脊椎裂、椎弓裂、腰椎骶化、腰椎滑脱、脊柱骨折 脱位、肥大性脊柱炎、脊椎结核,这些疾病,虽有时与腰椎间 盘髓核突出症有共同的地方,但X线摄片可以明显地区别 开来。
9. 9. 5. 3治疗方法
本病治疗方法很多,笔者体会推拿疗法对86%的病人有 较好疗效。除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慎用推拿手法外,对其他 类型的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症,均可运用推拿疗法。
宜以舒筋活络、理筋整复法治之。
(1)俯卧舒筋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在患侧用滚法、按揉法反复梳理其腰 背肌及患侧下肢的后、外侧约10 ~ 15分钟,继用点按法,点 按肾俞、环跳、承扶、委中、承山等穴。
(2)点散法
术者用一手大指立指用指峰按住痛点,用一定的压力,快 速在局部上下往返点散,持续半分钟左右。(图9-51)
(3)俯卧后伸扳(见急性腰扭伤)
(4)侧卧斜扳法
患者侧卧,下侧腿伸直,上侧腿屈曲。医者站在患者背 后,用一侧前臂按压其肩部,一侧前臂按在臀部,准备好向相 反方向突然用力错动,按肩部之前臂向后方(背侧)用力, 按臀部之前臂向前方(腹侧)用力,在相互错动的瞬间往往
• 362 •
大成推拿术
能听到滑膜弹出的响声。
图9-51拇指快速点散法
(5)滚床法
如有脊椎侧弯,可用仰卧滚床法。患者正坐床中靠一边, 双下肢屈膝自然下垂,用一助手扶住双膝上部,医者站在床对 侧患者背后,用双手从腋下穿过抱住患者上胸部(如为女患 者双手应抱在乳房上方),先坐位环转摇晃,而后再与助手相 对牵引下用力拔伸,医者下蹲使患者腰及身体上部与床面平 行,在维持牵引的情况下,将患者身体向脊柱侧弯的对侧旋 转。(09-52)
(6)拔伸掌颤法
患者俯卧,在上胸部及双髂前上棘下方分别垫一薄枕头。 用助手二人,一助手站在患者头上方,双手分别插在患者背后 腋部向上牵引,另一助手站在患者双足下方用双手分别拿住两 踝关节,向下用力,二助手做对抗牵引。医者站在患侧,双手 掌重叠在腰部压痛点附近,用力向下一矢一纵的上下震颤 (图 9-53)0
(7)侧卧按摇法
患者向健侧侧卧,患侧在上,双膝、髋屈曲。医者站在患
中篇临床治疗篇
• 363
n-ivri, •手用大指按住压痛点,一手从小腿后下方穿过,用 iww托扶伤肢,用手扶膝前部,托扶伤腿之手臂边环转摇晃, 按在伤处之大指边用力点按痛点。
图9-52滚床法
图9-53拔伸掌颤法
.364 .
大成推拿术
(8)膝顶过伸前屈法
患者正坐位,一助手双手用力按住双大腿根部,医者站在 患者背后,双手从腋下穿过抱在患者胸前,向上牵拉,_时医 者用一腿膝部顶在患者腰部患处,医者稍下蹲,膝部用力向前 顶,使患者腰部过伸。而后令患者腰部由过伸位改为前屈位, 医者此时一手按肩部,使患者被动适度前屈,另一手用擦法由 上向下擦之。随后按肩部之手改为板肩使患者恢复正坐位,擦 背之手改为在患处推按。(图9-54)
图9-54膝顶过伸前屈法 (9)足背屈扳腿法
患者仰卧,医者站在患侧,令患者直腿抬高。医者一手从 胭窝部绕过,扶在患者膝前内方,防止膝关节屈曲,一手扶足 跟,腕及手掌压在足底部,当扶膝腿之手令患肢抬高的同时, 扶足跟之手使踝关节背屈,反复操作。此法可以牵拉坐骨神 经,有松解神经根粘连的作用。
9. 9. 5. 4各家治法
(1)《中国骨伤科学•卷八•筋骨缝损伤》(孙树椿主编)
①理筋法:病人俯卧,在腰部及患侧下肢用揉捻、滚按法
中篇临床治疗篇
365 •
治疗u II的在于促进局部气血循环,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 为下一步的治疗创造条件。
②三板法或腰部旋转复位法:(详见腰椎骨错缝治疗章 节)目的是扩大椎间隙,解除小关节的粘连以利于突出物的 回纳。减轻神经根的压迫症状。
③抖腰法:患者俯卧,一助手固定患者的双手,另一助手 牵拉患者的双踝部,做抖法,医者双手交叉按压患者腰部,使 腰部过伸,目的在于促进突出物的回纳和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 的位置。
④足蹬法(以左侧为例):患者仰卧,医者左手放在膝关 节下,右手扶在膝关节上以保护髌骨,患者踝部放在医者左手 的肘部。而后做伸膝足蹬被动活动,角度由小到大,以患者能 忍受为度。目的在于解除伤侧神经根的粘连。
⑤滚床法:(见正文手法)
⑥牵引:牵引可以拉宽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同 时扩大椎间孔和神经根管,可促使突出物的回纳和减轻对神经 根的压迫。因此,常用的是骨盆牵引。即在腰部系上腰带,每 侧牵引重量10 ~20千克,足跟一侧床架抬高15°左右,便于对 抗牵引,每次牵拉15 ~30分钟,隔日1次。
(2)《中医推拿学》(俞大方等主编)。
①解除臀部肌肉痉挛:病人俯卧,在患侧腰臀及下肢用轻 柔的滚、按等手法治疗。促使患部气血循行加快,以加速突出 髓核中水分的吸收,减轻其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使紧张痉挛 的肌肉放松,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②拉宽椎间隙,降低盘内压力:病人仰卧,用手法或机械 进行骨盆牵引,使椎间隙增宽,从而降低椎间盘内压力,甚至 出现负压,使突出物回纳,同时可扩大椎间孔和神经根管,减 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
③增加椎间盘外压力:病人俯卧,用双手有节奏地按压腰 部,使腰部振动。然后在固定患部的情况下,用双下肢后伸扳 法,使腰部过伸。本法可促使突出物回纳或改变突出物与神经
• 366 •
大成推拿术
根的位置。
④调整后关节,松解粘连:用腰部斜扳或旋转复位手法, 以调整后关节紊乱,从而相对扩大神经根管和椎间孔。斜扳或 旋转复位时,由手腰椎及其椎间盘产生旋转扭力,从而改变了 突出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反复多次进行,可逐渐松解突出物与 神经根的粘连。再在仰卧位,用强制直腿抬高以牵拉坐骨神 经,这对松解粘连可起一定作用。
⑤促使损伤的神经根恢复功能:沿受损神经根及其分布区 域用滚、按、点、揉、拿等法,促使气血循环加强,从而使萎 缩的肌肉及麻痹的神经逐渐恢复正常功能。
9.10骨盆部病症
骨盆是由慨、尾骨和两侧髋骨(髂骨、耻骨和坐骨)连 接而成的坚硬骨环。两侧髋骨与骶骨构成骶髂关节,两侧耻骨 借纤维软骨构成耻骨联合,髋臼与股骨构成髋关节。骨盆是脊 柱与下肢间的桥梁,躯干的重力通过骨盆传达到下肢,下肢的 震荡也通过骨盆上达脊柱。躯干和下肢众多肌群抵止或起于骨 盆,自身尚有众多的韧带。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常因直 接暴力或间接暴力,致使该部组织产生损伤,引起各种病症的 发生。
9.10.1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梨状肌行于坐骨大孔中,起始于第2 ~4低椎的前面两侧、 骶前孔的外侧,肌束向外集中,经坐骨大孔出小骨盆至臀部的 深部移行成腱,绕过髋关节囊后面,抵止于股骨大转子尖。损 伤后常累及坐骨神经,为引起坐骨神经痛的病因之一,故称为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本病与先天性梨状肌结构异常而引起坐骨 神经痛的梨状肌综合征之病因不同,但两者在临床表现上基本 相似。推拿疗法对本病有较好疗效。
9.10.1.1 病因病理
本病一般都可有损伤史,大部分病人有一次损伤后即发病 的;也有由于反复小损伤后逐渐发病的。为完成某一动作,使
中篇临床治疗篇
• 367 •
V1卄肌,:;WI的+协调地收缩,受到被动或主动牵拉,致使梨状 肌撕刈伤,,如在大腿内旋屈髋蹲位下,突然外旋起立时,常引
肌肉拉伤,造成梨状肌的肌膜破裂或部分肌纤维的断裂, fJ'V1状肌痒挛、渗出、出血以及损伤后愈合过程中的结缔组织 增1、粘连,均可累及其邻近的梨状肌上、下孔,而引起各种 继发性病理改变。
还有因小骨盆内脏的炎症,如妇女的慢性附件炎等症,波 及梨状肌,引起梨状肌的肿胀、痉挛等炎症反应,压迫坐骨神 经而发病。
梨状肌长期痉挛、炎症反应,可引起臀部肌肉的萎缩 (尤以臀大肌、臀中肌多见),亦可产生与周围组织的粘连, 产生慢性坐骨神经痛。
有解剖变异、•腓总神经穿过梨状肌的患者,如若梨状肌发 炎后,除臀部感到酸痛外,可出现单纯的小腿外侧疼痛,甚至 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的症状。
9.10.1.2临床表现
本病以疼痛、压痛及肌张力改变为其临床主要表现。
(1)疼痛
一般在损伤后即出现臀部疼痛,疼痛的部位深在,患者很 难一下指出明确的痛点。其疼痛的性质呈锐痛,似“刀割样” 或“跳脓样”剧痛,并向下肢放射,走路跛行,走路时疼痛 加重。亦有疼痛向小腹部及大腿外侧放散,会阴部不适,阴 囊、睾丸抽痛、举阳不能,均可使患者处强迫体位,呈直腰、 侧屈、屈髋、屈膝、足尖触地的体位。大小便或大声咳嗽时, 可引起沿患侧下肢放射痛。
(2)压痛及肌张力改变
伤后初期,腰臀部肌肉均紧张,但腰部无压痛,臀部压痛 仅限于梨状肌的投影区。当患者臀部肌肉放松后,可透过臀大 肌触判深在钝厚的索样肌性隆起,此即紧张挛缩的梨状肌肌 朐,此处压痛明显。病程长的患者,由于臀上、臀下的神经血 rm,故常显臀部肌肉松软或出现萎缩。如坐骨神经受累则
• 368 .
大成推拿术
其支配的小腿肌肉张力减退或肌肉萎缩。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腓 总神经麻痹的症状。
(3)梨状肌抗阻和牵张试验 •
做梨状肌抗阻试验,使患肢大腿处中立位,医者用力使其 固定,嘱患者用力将大腿外旋、外展,如此时产生臀部疼痛感 则为阳性。做梨状肌牵张试验时,术者将患肢屈髋、屈膝,并 尽量使大腿内旋、内收,使梨状肌受到牵拉,如此时产生臀部 疼痛感则为阳性。
直腿抬高试验在60°以下疼痛明显,抬举受限;抬腿超过 60°以后,疼痛反而减轻。这说明是非根性体征。
若用奴夫卡因局部封闭的方法解除梨状肌痉挛,坐骨神经 痛等症状可立即消失或减轻,此点可作为诊断依据。
9.10.1.3治疗方法
宜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疲法治之。
患者俯卧于床上,两下肢及足内侧紧贴床面,医者站于患 侧,于臀部施以滚法2 ~5分钟,令臀部肌肉放松,再以一拇 指或双拇指重叠,着力深透,按压在梨状肌肌腹部位(梨状 肌在体表的投影:由髂后上棘至尾骨尖作一连线,在距髂后上 棘2厘米处的连线上作一标点,由该点与股骨大转子尖作一连 线,此线即梨状肌中轴部在体表的投影。肌腹在该线内1/3与 中1/3的交界处)做与梨状肌肌纤维垂直方向来回弹拨3 ~5 遍,然后再顺梨状肌纤维走行方向,透过臀大肌,由内向外推 捋梨状肌肌腹,亦可配合点按法。以上手法有理筋拨络的作 用,能解除该肌痉挛,分离粘连,促进血液循环,使梨状肌恢 复正常功能。最后摇髋、内收、内旋以整理其筋,用擦法于臀 部擦之,结束手法操作。亦可配合热敷。
9.10.1.4各家治法
(1)《中医推拿学》(俞大方等编)
①放松患侧臀大肌,病人俯卧,用轻柔的滚、按、揉等手 法在臀部沿臀大肌肌纤维的方向治疗,配合小幅度的下肢后伸 被动活动,使臀大肌的痉挛逐渐松弛。
中篇临床治疗篇
.287 .
稳定、有力而灵活的特点。当髋部损伤时,上述功能就会丧失 或减退。临床的治疗目的,在于恢复其负重和活动功能,两者 相比,应着重负重的稳定性,其次才是运动。
9.4.1髋关节滑囊炎
髋关节的结构相当稳定,故伤筋的机会相对减少,可关节 滑囊炎相应增多。
髋部肌肉众多,股骨粗隆部是众多肌腱的抵止点,为防 止磨损,其抵止点处常有滑囊保护。髋部滑囊很多,有髂耻 囊、髂腱下囊、梨状肌囊、闭孔内肌囊、臀大肌转子囊、臀 中肌浅、深转子囊、臀小肌转子囊、股直肌囊、耻骨肌囊等 等。本症是指臀大肌腱膜与大转子外侧之间的臀大肌转子囊 和髋腰肌与髂耻隆起及髋关节囊之间的髂耻囊,该二囊的无 菌性炎症。
9. 4.1.1病因病理
髋关节过度使用滑囊被压迫或过多摩擦剌激及轻度外伤, 均可引起无菌性炎症,使该囊病发滑囊炎,尤其多见于小儿。 本病亦可能与外感疾病有关。
髂耻囊常与髋关节囊相交通,急性滑囊炎时,局部疼痛和 压痛,并可出现股三角区肿胀疼痛,可因股神经受压或刺激而 沿大腿前侧放射至膝部与小腿内侧。
9. 4.1. 2临床表现
患者跛行,除诉髋关节疼痛外,并诉膝部痛。平卧时患者 大腿常处于屈曲外展和外旋位,不愿伸直其腿,借以减小臀大 肌的张力,减轻疼痛;两腿比较,患肢有轻微的“长”于健 肢的感觉。局部压痛明显,活动大转子时疼痛加重。
髂耻滑囊炎时,股三角区肿胀,大腿经常处于屈曲位,检 查时,将大腿伸直,外展或内旋大腿时即可引起疼痛加剧,局 部压痛明显。
临床上应与儿童的其他髋关节疾病相鉴别,如幼年股骨头 骨骺炎、髋关节结核等。本病的许多症状,很像上述两种病的
• 288 •
大成推拿术
早期症状。但本病的特征是病程很短,一般卧床休息1~2周 即可痊愈。X线摄片检查,股骨头骨骺炎及髋关节结核都可见 到相应的X线改变,而本病早期除有关节囊肿胀阴影外/骨 质没有破坏性改变。
9. 4.1.3治疗方法
宜以舒筋活血、消瘀止痛法治之。
患者俯卧或侧卧(伤侧在上),医者在其患侧髋关节周 围,用轻柔的滚法、按揉法施术5 ~ 10分钟。
对患侧腿“长”的患者,可用仰卧屈髋法治之。患者仰 卧位,双腿伸直,医者站在患侧,一手按扶髋部前方,另一手 拿住小腿远端,轻轻摇晃髋关节。晃后,再将患侧下肢轻轻地 内旋向上屈膝屈髋,使之尽量屈曲,然后将患肢向下牵拉放 平,再与健肢相比,要求两侧长短相等。
最后用擦法,擦其髋关节前、外侧。亦可配合舒筋药水涂 擦,外敷中药或洗药热敷。
注意治疗后需卧床休息1〜2周。
9.4.2髋关节扭伤
髋关节扭伤常见于4 ~ 10岁的小儿,髋关节的前、后、 内、外各部的软组织均可有扭伤。由于它们临床症状有相似之 处,且对其病理变化的认识又尚未清楚,因此各位医家有不同 的病名记叙。有“髋掉环” “骨盆歪斜症” “髋骨里缝伤筋” “髋骨外缝伤筋” “髋骨前缝伤筋” “髋骨后缝伤筋”等。西 医有:“外伤性髋关节滑囊炎” “幼年性髋关节半脱位”等 论述。
9.4. 2.1病因病理
髋关节扭伤常见于小儿,因相互打闹、跌扑或急跑摔倒猛 力扭转髋关节,或自高处跳下,单足落地扭伤髋部而致伤。如 伤肢过度后伸易伤及前侧;因足踢球踢空,或弯腰搬重物斜扭 易伤及后侧;过度内收,或局部撞击易伤及外侧;下肢过度外
中篇临床治疗篇
• 289 •
展、外旋易伤及内侧。有的学者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的表现,初 步认为5岁以下幼儿股骨头骨骺发育不良,关节囊亦比较松 弛,由于髋关节遭受牵拉外展性损伤,将股骨头自髋白内拉 出,致使关节内侧的关节囊嵌人于关节间隙,则髋关节呈外 展、外旋的半屈曲位,造成髋关节半脱位。
9. 4. 2. 2临床表现
患侧髋部疼痛、肿胀,下肢不能着地,走路时明显跛行, 仰卧时患肢髋关节屈曲、伸直受限。局部可触及紧张的软组 织,且有压痛。有的髋部疼痛,并沿大腿内侧向膝部放射,患 儿髋关节于外展外旋的屈曲位,走路时跛行,常以足尖触地, 休息时不显任何症状,如走路或强屈其髋关节时则疼痛明显, 体温与红细胞沉降率均正常,妥马征阳性,髋关节前内侧有明 显压痛。X线摄片骨质不显任何变化,关节间隙正常,关节褒 滑膜无肿胀增厚的阴影。凡通过仔细检査无其他病理变化荇, 可试用手法治疗。
9. 4. 2. 3治疗方法
宜以舒筋活血法治之。采用按、揉、弹拨、拔伸等法及配 合髋关节被动活动,常取得满意的疗效。
(1)患者仰卧,医者站在患侧,面对患者,于患处先用 按揉法舒筋。病情减轻后,再用弹拨手法拨理紧张之筋,以解 除痉挛。
(2)患儿仰卧,助手用两手分别插人患儿两腋下,术者 用双手呈前后位持患侧下肢,左手在大腿前侧,右手在小腿后 侧与助手做对抗牵引。继而强屈患侧髋关节至最大限度。最后 将髋放于90°屈曲位,向上提拉牵引,在牵引下外旋外展并伸 直其髋关节。
9.4. 2. 4各家治法
《刘寿山正骨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编)
(1)前缝伤筋:患者两下肢伸直仰卧在床边,医者站在
.290 •
大成推拿术
患者伤侧,用一手虎口顶在腹股沟处,拇指按住伤处,另一手 自小腿内侧握住胫、腓骨下端,将伤肢拔直,由外向内环转摇 晃6~7次。再将患者小腿夹在腋下进行拔伸。将髋、膝关节 屈曲,使膝靠近胸部,足跟接近臀部,并用顶腹股沟部之虎口 向下戳按,再将伤肢拔直。(图9-29①②③)
①环转摇晃
②拔伸
③屈髋、膝关节,戳按
图9-29_③前缝伤筋的治疗手法
(2)后缝伤筋:患者坐在床边,助手跪在患者背后床上, 用双手推住患者的两肩,医者站在患者前方,用一手虎口顶住 伤侧腹股沟部,另一手自小腿内侧握住胫、腓骨下端,将伤肢 拔直,由外向里环转摇晃伤肢6 ~7次(图9-30①))。将患 者小腿夹在腋下,并向斜下方拔伸(图9-30②)。将髋、膝 关节屈曲,同时将顶住腹股沟部之手移至膝前,使膝靠近胸 部,足跟接近臀部,并嘱助手向前推患者两肩,使腰向前屈 (图 9-30③)。
(3)外缝伤筋:患者仰卧床边。医者站在伤肢外侧,用 一手按住伤侧腹股沟部,另一手拿住胫、腓骨下端,将伤肢拔 直,由外向里环转摇晃伤肢6 ~7次(图9-31①);将膝关节 屈曲,伤肢足跟放在健侧腹股沟处,大腿外展、外旋贝占近床面 (图9-31②);拿胫、腓骨下端之手迅速将伤肢拔直(图9-31 ③)。
中篇临床丨冶疗篇
• 291
①环转摇晃
②拔伸
③屈髋、膝关节,并使膝向前 图9-30①②③后缝伤筋的治疗
(4)里缝伤筋:患者仰卧床边。医者站在伤侧,用一手 虎口按住伤侧腹股沟部,另一手握住胫、腓骨下端,将伤肢拔 I'C,环转摇M伤肢6~7次(图9-32®)。将伤肢髋、膝关节 Mlllll,使膝估近胸部,足跟接近臀部,按伤侧腹股沟部之手改 按膝部,用力向下按压(图9-32②)。嘱患者向健侧翻身的 M时,按膝部之手改按臀部,以拇指顶住里缝;握胫、腓骨下 端之手,将伤肢拔直。(图9-32③)
9.4.3弹响髋(又称髂胫束劳损)
A 4. 3.1病因病理
常因股骨大转子与髂胫束后缘或臀大肌前缘长期摩擦损 伤,使之增厚或纤维带形成而致病。少数病人因有大粗隆异 常,大粗隆滑液囊异常增大,无滑液囊而有多量疏松结缔组织
等病变。
中篇临床治疗篇
.369 •
②舒筋通络。在臀大肌接挛缓解的情况下,用深沉而缓和 的按、揉等手法在臀部梨状肌体表投影区,沿梨状肌的方向治 疗,配合下肢较大幅度的后伸、外展活动,使深层的梨状肌逐 渐松弛,然后在压痛点用深沉而缓慢的弹拨法,与梨状肌成垂 直方向治疗。
③活血化瘀。在臀部梨状肌体表投影区沿梨状肌方向用擦 法治疗,以透热为度。最后可加热敷,但温度不宜过高。
(2)《按摩治疗学》(丛林盛等主编)
①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其旁,用双手掌推腰骶部与下 肢,自上而下推10次,用双手根揉腰部、骶部及臀部,在腰 部和骶部的骶棘肌和下肢大腿的后侧做揉法(用拇指、肘尖 或拨筋板均可),用拇指或肘尖按腰椎和骶椎旁,点环跳穴、 承扶穴,时间约8分钟。
②患者侧卧位,医者立于其后,用手指推髋部和下肢10 次。用双手揉髋部,用双手拿下肢大腿,反复操作。用拇指或 肘尖拨髋部和下肢大腿的足少阳胆经路线,反复施术。医者立 于患者的前方,一手扶拿膝关节,另一手扶拿踝关节,双手同 时做髋、膝关节屈伸运动约10次。此病施术时间共需15分钟 左右。
9.10.2骶髂关节扭伤(或半脱位)
低盤关节为第1 ~3慨骨外侧部的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 相互结合所构成的滑膜关节。骶骨的耳状关节面指向后外侧, 髂骨的关节面指向前内侧,关节面上都被覆关节软骨,凹凸不 平,两侧参差不齐,相互交错嵌插,关节腔狭小,呈裂隙状, 藉以稳定关节,减少活动。此关节具有弹性,是脊柱与下肢间 联系的枢纽,为力量的缓冲地带,构成骨盆带后弓的主要部 分。骶髂关节的前及后侧,具有长短不等坚韧的韧带,其中骶 结节韧带、低棘韧带和低髂前韧带,对稳定髁椎、限制它向骨 盆内移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低髂关节只有少量有限的 活动,可做轻微的上下及前后活动,前后活动时,该关节可发 生轻微的旋转。女性活动范围较男性为大,故女性发病较
.370 •
大成推拿术
多见。
9.10.2.1病因病理
直接暴力造成骶髂关节扭伤比较多见,机的时力为导致骶 髂关节扭伤的主要原因。多半发生在体位姿势+iKII、t,肌力协 调失常,躯干扭转的外力加于慨髂关节之叫发UI[错,使凹凸 不平的关节面排列紊乱,失去正常凹凸彼此1’"1相嵌的欠系,导 致关节间隙相应地加宽,甚至关节滑膜在义丨V胶负丨1(的作用下 吸人关节间隙,发生嵌顿,引起剧烈疼痛。
另外,孕妇受内分泌改变的影响,骶卄叉V』附近㈣带松 弛,因此稳定失常,亦易发病。或见于经久卧沐,戍使川个麻 和腰麻的患者,因关节附近韧带松弛,也能引起骶髂关节 移位。
临床上因扭转剪力作用方式不同,而有骶髂关节发牛.前脱 位与后脱位两种形式。其前脱位是在髋关节伸直、膝关节屈曲 的位置下,附着于髂骨前侧的股四头肌和髂股韧带紧张,向前 牵拉髂骨。同时,躯干与脊柱包括低骨向同侧后方旋转,则促 使骶骨与髂骨在方向相反的旋转下使髂骨向前移位。其后脱位 是在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的位置下,附着于坐骨结节的大 腿后侧的胭绳肌紧张,向后牵拉髂骨,同时躯干连同脊柱包括 舐骨,向同侧前方旋转,则慨骨与髂骨方向相反的旋转,使髂 骨向后移位。
9.10.2.2临床表现
伤后患者立即感觉下腰部一侧疼痛,特别是站立或行走时 疼痛加剧,转动困难。站立或行走时,躯干多向前及病侧倾 斜,健肢负重,患肢不敢用力着地,多以足尖触地,患者常以 手扶按患侧髂部,或需人扶持行走。一般不能平卧,患侧髋、 膝二关节多保持于屈曲位,勉强伸直,必觉疼痛。患者多取健 侧在下的卧位姿势,病侧在下卧位时疼痛加重,患者不能在床 上自由翻转身体。坐位时,多健侧坐骨负重,患侧抬起,腰部 肌肉紧张,腰部脊柱也常显侧弯。有的患者同时合并患侧下肢 的放射性疼痛,多在臀部、大腿后部(股后侧皮神经)、坐骨
中篇临床治疗篇
.371 .
神经分布区和大腿根部的前内侧。
(1)压痛
患侧慨髂关节和髂后上棘处有明显压痛,有的可触到条索 状阳性反应物。
(2)下肢量诊
患者仰卧,量双侧内踝下的长度变化,若伤侧腿“长” 者,多为前脱位;伤侧腿“短”者多为后脱位。前脱位者多 合并因股神经牵拉而引起的大腿根、股内侧及膝关节疼痛。
(3)骨盆分离试验
骨盆离试验阳性。
(4)床边试验
床边试验阳性。
(5) “4”字试验
“4”字试验阳性。
(6)直腿抬高试验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7)舐髂旋转试验
患者坐于检查台旁,两小腿下垂,两臂环抱于胸前,医者 面向患者两腿夹住患者两膝,两手扶于患者两侧肩头,呈相反 方向旋转两肩,先向健侧,然后再向患侧,至最大范围。正常 人两肩可旋至前后位,如慨髂关节扭伤,旋转范围不但减少, 且显疼痛为阳性。
(8)两侧髂后上棘高低对比
髂骨向前旋转,或向后旋转移位,则有降低和升高的 改变。
(9) X线摄片
正位片两侧髂后上棘高低不在一条水平线上,髂骨向前旋 转移位者则较高;向后旋转移位者则较低。斜位片,病侧慨髂 关节间隙加宽。关节面凹凸之间的排列紊乱,成为凸面对凸 面,凹面对凹面。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即可确定诊断。
.372 •
大成推拿术
9.10.2.3治疗方法
宜以理筋幣兌法治之。
(1)患片俯卧位,饵者在腰部、臀部用滚法2 分钟。 点按委中、大肠俞、又元俞、环跳等穴位。
(2)俯卧过伸扳腿法,患者俯卧,医者站在健侧,一-按压在患侧髂后上棘处,!/) • ;P•扳患侧大腿后伸到最大限度。 此时,医者两手突然相对川力,即吋听到复位的响声。
(3)侧卧过伸扳腿法,忠者侧卧,伤侧在上,健侧在下。 医者马步站在患者背后,•放丫I:出侧髂竹烬背侧,另一手握 在踝上,使患膝屈曲90°,令惝关许后伸到敁大限度。医者两 手相对推拉,可听到骶髂关节复位的响声。
(4)仰卧屈髋法,患者仰卧,医者站于伤侧,一手拿患 者踝上,令患者屈膝、屈髋,双手重掌扶膝下前方,强力令患 者极度屈曲髋关节,可听到骶髂关节复位的响声。
另外,亦可在保持髋关节屈90°的情况下,突然急骤将小 腿伸直。此法能拉紧大腿后侧的胭绳肌,使髂骨向后旋转,促 使其复位。
(5)侧卧屈髋法,(见急性扭腰)。
以上手法中,(2) (3)手法为治疗骶髂关丨Y后方t•脱位 的有效方法;(4) (5)手法为治疗骶髂关节前方半脱位的有 效方法。
9.10.2.4各家治法
(1)《推拿治疗学》(陈忠良主编)
①病人取俯卧体位,队屮位侧,分别由竖棘肌自上而 下,从股后经臀到慨骼关处川按梂法,最后在病变慨髂关节 处重点施行按揉法约10分钟而后冉按压关元俞、中膂俞、 秩边等穴,拿委中,擦骶髂关丨V即可。若属慨髂关节软组织损 伤,经这样推令治疗即"丨见效。若经数次医治无效,应考虑是 否伴有骶髂关节错位的"J■能。
②慨髂关节错位的复位方法有以下两种。单人复位法:病 人取俯卧位(以左侧为例),医生面对病员位于足部,以右足
中篇临床治疗篇
373 •
跟蹬在健侧的坐骨结节上,双手握住患者踝关节,然后在足跟 用力向前蹬的同时,双手用力向后牵拉患肢,即可得以复位。 一旦复位成功,病人立即感到疼痛消失,行动如常。若1次未 能成功者,可再行第2次复位,或改用双人复位法。双人复位 法:病人取俯卧位,双手向前拉住病床,医生立于有病变的骶 髂关节一侧,双手掌重叠置于低髂关节,做好向下按压的准 备。另一助手立于病人的足部,面对病人,以双手紧握患侧的 踝关节,做好单腿纵向牵伸的准备。医生助手,共同配合 (即医生双手按压骶髂关节,助手做单腿的纵向牵伸),在一 瞬间完成这一复位手法,使错位的慨髂关节得到整复。
③若属骶髂关节陈旧性损伤所致的慢性腰痛,可选用祛瘀 止痛摩膏为介质在损伤局部以按揉法治疗为主,并可配合擦法 和湿热敷。……治疗后最好能卧硬床休息1周,有利于损伤组 织的修复。
(2)《中国骨伤科学•卷八•筋骨缝损伤》(孙树椿主编)
患者侧卧于床上,患侧向上,一助手蹲在患者背后,一手
扶腋下,一手按在伤处。医者一手拿患肢踝部,另一手扶髋 部。在拔伸下,摇晃患肢,然后再将踝部夹在腋下,斜向后方 拔伸牵引,让患者一手扶床沿,做对抗牵引,然后将患肢膝关 节、髋关节尽量屈曲,医者一手按膝部,另一手按在髂后上棘 处,两手相互归合,再将伤肢伸直。
(3)《按摩治疗学》(丛林盛等主编)
①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其旁,用手掌在患侧腰部、骶髂部 及下肢外侧做揉法数次,然后再在慨髂部及臀部做拨筋法 数次。
②体位同上,用拇指或肘尖按压大肠俞、小肠俞、慨髂关 节处的痛点、环跳、殷门、委中,然后一手按压慨髂关节痛 点,另一手扳住患侧下肢的膝关节向后上方做过伸法3 ~5次。
③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患侧下肢屈曲,医者站其后, 用肘部按压巨髎、阳陵泉。若舐髂关节向后错位,可做腰部侧 扳法。
• 374 •
大成推拿术
④患者仰卧位,医者站其旁,用手掌在下肢前外侧做揉V 法数次。若骶髂关节向前错位,可做患肢屈髋屈膝挤压法儿 具体方法是令患者屈髋屈膝至最大限度,肌肉放松,医者用双 手掌或肘部压住膝关节,稍加活动,猛力向下方按压2 ~3次, 有时可听到慨髂关节复位的响声。
9.10.3尾骶骨挫伤 9.10.3.1 病因病理
不慎跌倒,臀部着地,重者造成腰椎压缩性骨折或尾、慨 骨骨折,轻者造成尾慨部挫伤。臀部着地,尾骨过度前屈,可 造成尾骶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以及尾骶韧带的撕裂伤或 挫伤。
9.10.3. 2临床表现
尾慨骨挫伤,病人有臀部着地的外伤史。尾舐部疼痛、肿 胀、压痛,病人行走困难,坐位时不能让尾慨部碰床面。X线 摄片以除外骨折、脱位。
9.10.3.3治疗方法
宜以舒筋活血法治之。
(1)患者俯卧,骨盆前部用枕垫高。医者双手拇指放在 骶尾部两侧,用揉捻法、捋顺法,反复进行3 ~5次。
(2)患者仍俯卧位,医者一前臂置于患者大腿前侧,向 上抬举,另一手掌在尾骶部斜向上方推按之。推按时医者双手 相对用力。(图9-55)
图9-55尾骶部推法
中篇临床治疗篇
• 375 •
(3)再令患者仰卧,双腿屈膝屈髋位。医者一手大鱼际 放在尾觝处,让助手一人握住小腿远端,令患者伸直双下肢 时,助手协助向下拉直下肢,医者放在尾骶处的手向上做托按 法。(图 9-56)
以上操作既可治疗本病,亦可治疗尾慨骨骨折后遗症。 9.10.3.4各家治法
《按摩治疗学》(丛林盛等主编)
(1)患者俯卧,医者站其旁,用手掌在腰骶部做摩法、 揉法数次,然后在大腿后侧做揉法数次。用拇指在尾骨损伤的 两侧和坐骨结节处做拨筋法数次,痛点部位多施手法,点按腰 俞、秩边、环跳、委中、承山、昆仑。
(2)患者仰卧,医者站其旁,用手掌在下肢前外侧做揉 法数次,再点阳陵泉、绝骨。然后分别做髋关节的摇法及下肢 屈伸运动法。
9.10.4耻骨联合分离症
本病参阅第十章内脏病症“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此不 赘述。
• 376 •
大成推拿术
io.内脏瞒晾及杂啶 10.1胃脘痛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一种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 为主症的消化道疾病。本症多见于胃炎、溃瘍病、胃痉挛及其 他消化道疾病。
古代文献所称“心痛”,多指胃脘痛而言,至于心脏疾患 所引起的真心痛,在临床上应与胃脘痛相区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