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通栏广告

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视剧中哪些剧情看起来很扯,但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

[复制链接]

2110

主题

6611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848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16 00:1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天涯过客说:
说起这类“看上去扯其实很靠谱”的影视剧情,首先得说一部“暴露年龄”的历史剧:老戏骨葛优主演的《寇老西儿》。

作为一部在上世纪90年代贡献了“葛优躺”的知名演员,极少出演古装剧的葛优,却在云集了祝希娟、陈道明、黄宗洛、仲星火、曹义、李成儒、富大龙等实力派演员的《寇老西儿》里,塑造了叫多少八零后难忘的“大宋名相寇準”。但剧中的一处剧情,却也叫多少“宋史粉”深感质疑:早年还是小县令的寇準,受命进京审理潘杨案,谁知这寇大人却穷得叮当响,平日豆腐下饭,衣服补丁打补丁,就连进京的路费,都是找传旨太监借的……
如此奇特剧情,多年来也引来不少“宋粉”的愤怒声讨:大宋号称“富宋”,更以“优待文官”著称,文官的俸禄奇高,高官们甚至“工资基本不动”,历史上贵为大宋宰相的寇準,也是个以“豪奢”出名的人物,哪有剧中这么穷酸?这电视剧也太能瞎掰了吧。
但事实上,虽然历史上的寇準没这么穷酸,但宋代的基层文官,却真像剧中一样穷酸。

首先需要纠正一个知识误区,宋代文官的工资,并不是一开始就高。特别是在电视剧《寇老西儿》的故事背景年代,即北宋太宗年间,恰是北宋官员待遇极低的年月。以宋初文官杨亿的估算,宋初北宋基层文官的俸禄,理论上只有唐朝的一半,实际上拿到手的更少。御史中丞级别的官员,每月也只有“十千”的俸禄,地方知县拿的更少,以杨亿的话说,那真是“曾糊口之不及”。
而看史料记载,宋初的地方官,过得比电视剧里“寇老西儿”还惨的,那真是大有人在,宋初有的地方官由于家里人口多负担重,日常竟然要靠挖野菜煮粥充饥,有人实在难忍仕途清苦,竟然辞掉官职回家经商。有人官至翰林学士,却连儿女婚嫁的钱都拿不出来。甚至在委任官职时,许多宋朝京官竟然拒绝升迁,却宁愿离开“生活成本”奇高的京城,哪怕降职也要去一些偏远地区做官——就为节省些开支。

虽然从宋真宗年间起,宋朝几次“涨工资”,京城高官们的工资,几乎以几何级数飙升,甚至连高官子弟都可以得到“恩荫”,退休高官更是享尽优厚待遇。以至于今天好些“历史票友”,都在打听“包青天一年挣多少钱”。但底层的文官,其实照样还是穷。一直到北宋中后期,宋代基层的知县等官职,月俸不过12到15贯,依然糊口都困难。

所以,在大宋“名臣”们的“豪奢”背后,是许多大宋官员的寒苦生活,比如宋代学者石介,官至国子监直讲,死后不久妻儿就陷入贫困,要靠韩琦等好友们接济过活。南宋大诗人陆游,身为夔州通判,却是“一日禄不继则无策”,基本就是个“月光族”。《寇老西儿》里“葛大爷”那精打细算的生活,比起宋代真实历史上的文官们,真算幸福的。只是,高官们饱食终日,辛苦干活的基层官员却生活困顿,这样的“大宋”,不“积弱”才怪。

而比起这“宋朝文官日子苦”的剧情来,二十一世纪初,汇集了中国演艺圈一大群知名老戏骨,当时几乎火遍荧屏的年代剧《大宅门》里,也有一段惹来不少观众质疑的桥段:“提督与富豪抢妓女”。
这段的情节是,晚清年间,被老母轰到济南“二次创业”的男主角白景琦,虽然迅速在济南打开了局面,成了当地成功人士,“私生活”却也放飞了,竟和当地一个名妓打得火热。偏偏这名妓的另一相好,是山东省的提督陆大人。结果一番争斗下来,白景琦打了提督的部下,也被投入了监狱,没多久又被莫名其妙放出来。原来这陆提督大人是妓院常客,“相好”也很多,有了新欢就把这事儿忘了,这才叫白家见缝插针,成功捞人。

如此荒唐一幕,也让一些观众产生质疑:这陆提督好歹也是高官一枚,怎么能如此不检点?而且就算不检点,何至于这么糊涂?其实,放在晚清最后几年,这事儿,就是当时大清官员的“时尚”。

对标历史的话,白景琦“抢名妓”的年月,恰是清王朝的最后十年,这时的大清吏治,正烂到骨头里,“逛青楼”也就成了热门活动。当时的清政府,由于缺钱缺急了眼,还干出荒唐事,对妓院征收重税。但这么一来,妓院大放血后,腰杆子也就壮了,北京城的妓院,好些都打出了“奉宪设立”的牌子,原先偷偷摸摸做的生意,这下敞开门大干一场。“达官贵人,辇车逐色,荒淫其中”。《大宅门》里“争名妓”的活剧,都是小意思。

当时好些大清高官,对这事儿都上瘾。比如“晚清出洋五大臣”之一的尚其享,出国访问时还不改毛病,竟然在国外招妓取乐,连重要的国书都不慎遗失,叫外国记者轻松抓着了大新闻。跟他比起来,《大宅门》里那逛妓院“玩糊涂了”的陆提督,真不是个事儿。上上下下都成了这种货色,如此大清,自然在不久后的辛亥革命炮声里,落得黯然落幕。



而最后要说的,则是一些抗战剧里经常出现的剧情:日本逃兵求保护。


无论是近些年的抗战剧,还是拍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抗战剧,都经常会看到厌恶战争愤然逃走的“日本逃兵”,甚至还有“日本逃兵”被八路军搭救的桥段。比如抗战剧《铁血战狼》里,就有日本逃兵跑去找八路军武工队寻求庇护,把武工队长当场都吓愣了。

类似桥段,也常被许多观众吐槽为“神剧”,但如果看看抗战后半段,这类看上去很雷的场面,其实不少。



虽然在我们的印象里,侵华日军各个都是凶残之徒,抗战早期的战斗里,“抓活日本兵”更是艰巨任务。但抗战晚期,情况却完全不同。由于日军战线拉长,后勤补给困难,兵源素质也急剧下降。很多地区的侵华日军,也早没了昔日风光。以《鲁南敌占区留存档案》记载,当地日军士兵连皮鞋也穿不上,只能穿破布鞋,他们大多是十五六岁的小兵,日常粮食短缺,为果腹常偷东西,当地史料形容他们“形似乞丐,状若小偷”。


这样的“日本鬼子”,饭都吃不饱,“XX道”精神也不好使了。战斗意志当然也基本拉跨,抗战临结束时,就有些日军跑到中国村庄,求中国乡民收留。还有“日本鬼子”去给当地地主做长工,就为混个肚圆。虽说当代有不少“抗战文学作品”,常着力表现抗战胜利前日军的“死硬”,但这些“求保护”的逃兵们,显然没有“死硬”的意识。



当然,这些“日本逃兵”,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说到底,正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叫他们越发陷入绝境,在日本宣告投降前,就早早断送了“皇军不可战胜”的念想。日本法西斯必然失败的命运,只看这些“求保护”的“日本鬼子”,相信无论过多少年,都能看得很明白。

参考资料:何忠礼《宋代官吏的俸禄》、聂立申《论腐败对清末新政的影响》、忘情《日本鬼子混到了这地步:给中国地主当长工,还去工厂打工糊口》(“这才是战争”公众号)、大狮《抗战末期鲁南地区日军窘状,老百姓:跟乞丐一样,到处要饭吃》
好书推荐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4-11-27 17:56 , Processed in 0.05670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