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20|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一帖,把4版教材身体各部肌肉内容复制过来

[复制链接]

51

主题

543

帖子

41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1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9 20:5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楼主 一如既往说:
如题,其实感觉教材内容远远不够用,比如头颈夹击,大小头直肌,上下斜肌,上下后聚肌,许多肌肉也没讲到,讲到的写的也不详细,比如肩胛提肌的起点,只写了是上4位颈椎的横突,更详细应该是上司颈椎横突的后结节,感觉这版经络别太简略,记得以前有那一版,把每个穴位下对应的组织,比如肌肉血管神经都对应出来,还有配合使用的学位以及刺灸方法,这第4版全都没了,据听说第5版已经出了,不过还没见过,希望有的小伙伴能分享一下,下面把这第4版教材上列举的各部的肌肉的名称部位,起止点作用粘贴到下面。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543

帖子

41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10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9 20:53:46 | 只看该作者
沙发 一如既往说:
二、头颈肌
头颈肌包括头肌和颈肌。
(一)头肌
头肌分布于头面部,包括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1.面肌
面肌为扁薄的皮肌,位置浅表,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主要分布于面部口裂、眼裂、鼻孔周围,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同时牵动面部皮肤显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故面肌又叫表情肌,如图2-2-8头肌,图片结束。人耳周围肌已明显退化。
(1)颅顶肌:阔而薄,左右各有一块枕额肌,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额腹止于眉部皮肤。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枕腹起自枕骨。帽状腱膜很坚韧,连于两肌腹,并与头皮紧密结合。枕腹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2)眼轮匝肌:位于眼裂周围,呈扁椭圆形。作用是使眼裂闭合。
(3)口周围肌:位于口裂周围,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辐射状肌分别位于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向下或向外。在面颊深部有一对颊肌,此肌紧贴口腔侧壁,可以外拉口角,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与口轮匝肌共同作用,能作吹口哨的动作,故又称吹奏肌。环绕口裂的环形肌称口轮匝肌,收缩时闭口。
2.咀嚼肌
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外肌和翼内肌,如图2-2-8头肌,图片结束,配布于下颌关节周围,参与咀嚼运动。
(1)咬肌:呈长方形,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肌束斜向后下止于咬肌粗隆。
(2)颞肌:呈扇形,起自颞窝,肌束如扇形向下会聚,通过颧弓的深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
(3)翼内肌:起自蝶骨翼突窝,行向外下,止于下颌角内面。
(4)翼外肌: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向后外止于下颌颈。
作用:咬肌、颞肌和翼内肌可上提下颌骨(闭口)。两侧翼外肌收缩可使下颌骨伸向前下方(张口)。一侧翼外肌和翼内肌同时收缩,使下颌骨向侧方运动;两侧交替收缩,产生研磨动作。
(二)颈肌
颈以斜方肌前缘分为前、后两部,后部为项部,前部为狭义的颈。颈肌可依其所在位置分为颈浅肌群、颈中肌群、颈深肌群三组(图2-2-9)。
1.颈浅肌群
(1)颈阔肌:位于颈部浅筋膜中,为一皮肌,薄而宽阔,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筋膜,向上止于口角。作用:拉口角向下,并使颈部皮肤出现皱褶。
(2)胸锁乳突肌:在颈部两侧皮下,大部分为颈阔肌所覆盖,是一对强有力的肌。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两头会合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的乳突,如图2-2-9颈肌(侧面观),图片结束。作用:一侧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一侧病变使肌挛缩时,可引起斜颈。
2.颈中肌群
颈中肌群包括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如图2-2-10颈肌(前面观),图片结束。
(1)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与下颌骨、颅底之间,每侧有4块肌,包括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茎突舌骨肌。作用是上提舌骨;若舌骨固定,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可拉颌骨向下,协助张口。
(2)舌骨下肌群:位于舌骨下方的颈部中线两侧,每侧有4块肌,包括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作用是拉舌肌和喉向下;吞咽时甲状舌骨肌还可提喉向上,使其靠近舌骨。
3.颈深肌群
颈深肌群可分为内、外侧两群。
(1)内侧群:在脊柱颈段的前方,有头长肌和颈长肌等,合称椎前肌。作用是屈颈、低头,如图2-2-11颈深肌,图片结束。
(2)外侧群:位于脊柱颈段的两侧,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图2-2-11)。各肌均起自颈椎横突,其中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通过。前斜角肌肥厚或痉挛可压迫这些结构,产生相应症状,称前斜角肌综合征。
作用:一侧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肌同时收缩可上提第1、2肋以助深吸气。如肋骨固定,则可使颈前屈。
三、躯干肌
按其所在部位分为背肌、胸肌、腹肌、膈和会阴肌。会阴肌将在生殖系统中叙述。
(一)背肌
背肌位于躯干的背面,分为浅、深两群。
1.浅群
浅群主要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如图2-2-12背肌(右侧斜方肌、背阔肌已切除),图片结束。
(1)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为三角形的阔肌,左右两侧合在一起呈斜方形,故而得名。该肌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肌束平行向外,下部的肌束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的外侧1/3部、肩峰和肩胛冈。作用: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可使肩胛骨下降。如果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该肌瘫痪时,产生“塌肩”。
(2)背阔肌:为全身最大的阔肌,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处。肌束向外上方集中,经肱骨的内侧至其前方,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作用: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3)肩胛提肌:位于项部两侧、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4个颈椎的横突,止于肩胛骨的上角。作用: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下角转向内,如肩胛骨固定,可使颈向同侧屈曲。
(4)菱形肌:位于斜方肌的深面,为菱形的扁肌。起自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的棘突,肌束行向外下,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作用:牵引肩胛骨向内上并向背柱靠拢。
2.深群
深群在脊柱两侧排列,分数层。浅层为长肌,其中最主要的是竖脊肌,如图2-2-12背肌(右侧斜方肌、背阔肌已切除),图片结束。深层为短肌,为数众多,呈节段性分布,具有广泛的起止点。作用:使脊柱后伸、侧屈、旋转,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起重要作用。
竖脊肌(骶棘肌)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部,向上分出三群肌束,就近止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到达颞骨乳突。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
(二)胸肌
胸肌可分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1.胸上肢肌
胸上肢肌位于胸壁的前面及侧面,起自胸廓,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和前锯肌,如图2-2-13胸肌,图片结束。
(1)胸大肌:位置表浅,宽而厚,呈扇形,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各部肌束聚合向外,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如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与背阔肌一起完成引体向上的动作,也可提肋以助吸气。
(2)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骨,止于肩胛骨的喙突。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以助吸气。
(3)前锯肌:位于胸廓侧壁,以数个肌齿起自上8?9个肋骨,肌束斜向内后上,经肩胛骨的前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如图2-2-14前锯肌和肋间肌,图片结束。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和紧贴胸廓;如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以助吸气。若此肌瘫痪,肩胛骨下角离开胸廓而突出于皮下,称为“翼状肩”。
2.胸固有肌
胸固有肌位于肋间隙,参与胸壁的构成,主要包括肋间内肌、肋间外肌,如图2-2-14前锯肌和肋间肌,图片结束。
(1)肋间外肌: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起自肋骨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作用:提肋,使胸廓纵径及横径均扩大,以助吸气。
(2)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起自下位肋骨的上缘,止于上位肋骨的下缘,肌束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作用:降肋以助呼气。
(三)膈
膈位于胸、腹腔之间,构成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膈向上膨隆呈穹窿状,其周围部为肌腹,中央为腱膜称中心腱,如图2-2-15隔和腹后壁肌,图片结束。肌腹扁薄,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腰部以左、右两个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各部肌束向中央移行于中心腱。
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月隔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在第8胸椎水平,有下腔静脉通过。
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松弛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以助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喷嚏及分娩等活动。
(四)腹肌
腹肌位于胸廓与骨盆之间,参与腹壁的组成。按其部位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两部分。
1.前外侧群
前外侧群构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带形的腹直肌和3块宽阔的扁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如图2-2-16腹前外侧壁肌,图片结束。
(1)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上宽下窄,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几个肌腹。
(2)腹外斜肌:为宽阔扁肌。位于腹前外侧壁的浅层,以8个肌齿起自下8个肋骨的外面,肌束斜向前内下,后下部肌束向下止于髂嵴前部,其余肌束向内下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于白线。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
(3)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2,肌束呈扇形,后部肌束几乎垂直上升止于下位3个肋骨,大部分肌束向前上方延为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及后层,在腹正中线终于白线。
(4)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起自下6个肋软骨的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3,肌束横行向前延为腱膜,腱膜越过腹直肌后面参与组成腹直肌鞘后层,止于白线。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使脊柱前屈、侧屈与旋转;与膈同进收缩,可增加腹压,以助排便、分娩、呕吐和咳嗽等。
2.后群
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将在下肢肌中叙述。
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其内侧有腰大肌,后方有竖脊肌,二者之间隔有胸腰筋膜的中层,如图2-2-15隔和腹后壁肌,图片结束。起自髂嵴的后部,向上止于第12肋和第1?4腰椎横突。作用:下降和固定第12肋,并使脊柱侧屈。
四、上肢肌
上肢肌按其部位可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一)肩肌
肩肌又称为上肢带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而止于肱骨。能运动肩关节,又能增强关节的稳固性。
1.三角肌
三角肌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肌束从前、外、后包裹肩关节,逐渐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体中部外侧的三角肌粗隆,如图2-2-12背肌(右侧斜方肌、背阔肌已切除),图2-2-13胸肌,图片结束。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的覆盖,使肩部呈圆隆形。腋神经受损可致该肌瘫痪萎缩,使肩峰突出于皮下。作用:使肩关节外展。前部肌束可以使肩关节屈和旋内,后部肌束能使肩关节伸和旋外。
2.冈上肌
冈上肌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冈上窝,肌束斜向外上方经肩峰和喙肩韧带的深面,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部,如图2-2-17肩肌及臂肌后群,图片结束。冈上肌腱与喙肩韧带、肩峰及三角肌之间有一大的肩峰下囊,感染时,外展肩关节引起疼痛,该肌腱也是肩关节周围肌腱中最易断裂的肌腱之一。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3.冈下肌
冈下肌位于冈下窝内,肌的一部分被三角肌和斜方肌覆盖,如图2-2-17肩肌及臂肌后群,图片结束。起自冈下窝,肌束向外经肩关节后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中部。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4.小圆肌
小圆肌位于冈下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背面,止于肱骨大结节的下部,如图2-2-17肩肌及臂肌后群,图片结束。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5.大圆肌
大圆肌位于小圆肌的下方,其下缘被背阔肌遮盖。起自肩胛骨下角的背面,肌束向上外方移行,止于肱骨小结节嵴,如图2-2-17肩肌及臂肌后群,图片结束。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内旋和后伸。
6.肩胛下肌
肩胛下肌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的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如图2-2-18肩肌及臂肌前群,图片结束。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肩关节头大盂浅,关节囊松弛,其稳固性主要依靠周围肌腱来维持。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肌腱分别止于肩关节的前方、上方、后方,腱纤维与关节囊纤维相交织,形成“肌腱袖”,如图2-2-19打开的肩关节(外侧面观),图片结束。这些肌收缩时,可保持肱骨头与关节盂相接触,从而加强肩关节的稳定性。此外,三角肌也有保持肩关节稳定的作用。
(二)臂肌
臂肌均为长肌,覆盖肱骨,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
1.前群
前群包括浅层的肱二头肌和深层的肱肌和喙肱肌。
(1)肱二头肌:呈梭形,起端有两个头,如图2-2-18肩肌及臂肌前群,图片结束,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通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的下部合并成一个肌腹,向下移行为肌腱,止于桡骨粗隆。作用:屈肘;协助屈肩关节;当前臂在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
(2)喙肱肌:在肱二头肌短头的后内方,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中部的内侧,如图2-2-20,图片结束。作用:协助肩关节屈和内收。
(3)肱肌: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自肱骨下半部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如图2-2-20,图片结束。作用:屈肘。
2.后群
后群位于肱骨的后面,即肱三头肌,如图2-2-17肩肌及臂肌后群,图片结束。肱三头肌起端有三个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向下行经大、小圆肌之间;外侧头与内侧头分别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和内下方的骨面。三个头向下以一坚韧的肌腱止于尺骨鹰嘴。作用:伸肘,长头还可使臂后伸和内收。
(三)前臂肌
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分为前(屈肌)、后(伸肌)两群。主要运动腕关节、指间关节。前臂肌大多数是长肌,肌腹位于近侧,细长的腱位于远侧,所以前臂的上半部膨隆,下半部逐渐变细。
1.前群
前群共9块,分四层排列。
(1)第一层(浅层):有5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三角肌,胸大肌,喙肱肌,肱三头肌外侧头,由长头和内测头组成的肱三头肌,肱肌,旋前圆肌,肱二头肌,肱二头肌腱,肱二头肌腱膜,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掌短肌,小指短屈肌,小指展肌。如图图2-2-21上肢浅层肌(前面),图片结束。
1)肱桡肌:起自肱骨外上髁的上方,向下止于桡骨茎突。作用:屈肘关节。
以下四肌共同以屈肌总腱起自肱骨内上髁以及前臂深筋膜。
2)旋前圆肌:止于桡骨外侧面的中部。作用:前臂旋前、屈肘关节。
3)桡侧腕屈肌:以长腱止于第2掌骨底。作用:屈肘、屈腕和使腕外展。
4)掌长肌:肌腹很小而腱细长,连于掌腱膜。作用:屈腕和紧张掌腱膜。
5)尺侧腕屈肌:止于豌豆骨。作用:屈腕和使腕内收。
(2)第二层:只有1块肌,即指浅屈肌,如图2-2-22前臂前群深层肌,图片结束。肌的上端为浅层肌所覆盖。起自肱骨内上髁、尺骨和桡骨前面,肌束往下移行为四条肌腱,通过腕管和手掌,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止于中节指骨体的两侧。作用:屈第2?5指近侧指骨间关节、屈掌指关节和屈腕。
(3)第三层:有2块肌,如图2-2-22前臂前群深层肌,图片结束。
1)拇长屈肌:位于外侧半,起自桡骨前面和前臂骨间膜,以长腱通过腕管和手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作用:屈拇指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
2)指深屈肌:位于内侧半,起自尺骨的前面和前臂骨间膜,向下分成4条肌腱,经腕管入手掌,在指浅屈肌腱的深面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止于远节指骨底。作用:屈第2?5指的远侧指骨间关节、近侧指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屈腕。
(4)第四层:为旋前方肌,如图2-2-22前臂前群深层肌,图片结束,是方形的小肌,贴在桡、尺骨远端的前面,起自尺骨,止于桡骨。作用:前臂旋前。
2.后群
后群共10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
(1)浅层:有5块肌,如图2-2-23前臂后群浅层肌,图片结束,以一个共同的腱即伸肌总腱起自肱骨外上髁以及邻近的深筋膜。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
1)桡侧腕长伸肌:向下移行于长腱至手背,止于第2掌骨底。作用:伸腕,使腕外展。
2)桡侧腕短伸肌:在桡侧腕长伸肌的后内侧,止于第3掌骨底。作用:伸腕,使腕外展。
3)指伸肌:肌腹向下移行为四条肌腱,经手背,分别到第2?5指。在手背远侧部,掌骨头附近,四条腱之间有腱间结合相连,各腱到达指背时向两侧扩展为扁的腱膜,称指背腱膜,止于中节和远节指骨底。作用:伸指、伸腕。
4)小指伸肌:是一条细长的肌,附于指伸肌内侧,肌腱移行为指背腱膜,止于小指中节和远节指骨底。作用:伸小指。
5)尺侧腕伸肌:止于第5掌骨底。作用:伸腕,使腕内收。
(2)深层:也有5块肌,如图2-2-24前臂后群深层肌,图片结束,从上外向下内依次为:
1)旋后肌:起自肱骨外上髁、尺骨上端,肌束斜向外下并向前包绕桡骨,止于桡骨上1/3的前面。作用:使前臂旋后。
以下4肌皆起自桡、尺骨和骨间膜的背面。
2)拇长展肌:止于第1掌骨底。
3)拇短伸肌: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
4)拇长伸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
5)示指伸肌:止于示指的指背腱膜。以上各肌的作用同其名。
(四)手肌
手的固有肌位于手的掌侧,全是短小的肌肉,其作用为运动手指。人类手指灵巧,除可作屈、伸、收、展外,还有对掌运动,因而也配备了相应的肌。手肌可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三群,如图2-2-25手肌(前面),图片结束。
1.外侧群
外侧群较为发达(图2-2-25)。在手掌拇指侧形成一隆起,称为鱼际,有4块,分浅、深两层排列。
(1)拇短展肌:位于浅层外侧。
(2)拇短屈肌:位于浅层内侧。
(3)拇对掌肌:位于拇短展肌的深面。
(4)拇收肌:位于栂对掌肌的内侧。
上述4肌的作用是可使栂指作展、屈、对掌和收等动作。
2.内侧群
内侧群在手掌小指侧,形成一隆起,称小鱼际,有3块肌,如图2-2-25手肌(前面),图片结束,也分为浅、深两层排列。
(1)小指展肌:位于浅层内侧。
(2)小指短屈肌:位于浅层外侧。
(3)小指对掌肌:位于上述两肌深面。
上述3肌的作用是分别使小指作外展、屈和对掌等动作。
3.中间群
中间群位于掌心,包括蚓状肌和骨间肌。
(1)蚓状肌:为4条细束状小肌,如图2-2-25手肌(前面),图片结束,起自指深屈肌腱桡侧,经掌指关节桡侧至第2?5指的背面,止于指背腱膜。作用: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
(2)骨间掌侧肌:3块,位于2?5掌骨间隙内,起自掌骨,分别经第2指的尺侧,第4?5指的桡侧,止于第2、4、5指的指背腱膜(图2-2-26)。
作用:使第2、4、5指向中指靠拢(内收)。
(3)骨间背侧肌:4块,位于4个掌骨间隙的背侧,各有两头起自两指相邻面,止于第2指的桡侧、第3指的桡侧及尺侧、第4指尺侧的指背腱膜,如图2-2-26骨间肌及其作用,图片结束。作用:以中指为中心外展第2、3、4指。由于骨间肌也绕至第2?5指背面,止于指背腱膜,故能协同蚓状肌屈掌指关节、伸指骨间关节。
(五)上肢的局部记载
1.腋窝
腋窝位于臂上部内侧和胸外侧壁之间的锥形空隙,有顶、底和前、后、内侧及外侧四个壁。前壁为胸大、小肌;后壁为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
和肩胛骨;内侧壁为上部胸壁和前锯肌;外侧壁为喙肱肌、肱二头肌长、短头和肱骨。顶即上口,由锁骨、肩胛骨的上缘和第1肋围成的三角形间隙,向上通向颈部。腋动、静脉和臂丛等即经此口进入腋窝。底由腋筋膜、浅筋膜和皮肤构成。此外,窝内还有大量的脂肪及淋巴结、淋巴管等。
2.肘窝
肘窝位于肘关节前面,为三角形凹窝。外侧界为肱桡肌,内侧界为旋前圆肌,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的连线。窝内自外向内有肱二头肌腱、肱动脉及其分支、正中神经。
3.腕管
腕管位于腕掌侧,由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五、下肢肌
下肢肌可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由于下肢功能主要是维持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和行走,故下肢肌均比上肢肌粗壮。
(一)髋肌
髋肌主要起自骨盆的内面和外面,跨过髋关节,止于股骨上部,主要运动髋关节。按其所在的部位和作用,可分为前、后两群。
1.前群
前群包括髂腰肌和阔筋膜张肌,如图2-2-27髋肌和大腿肌前群及内侧群(浅层),图片结束。
(1)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呈扇形,位于腰大肌的外侧,起自髂窝。两肌向下会合,经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作用: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前屈,如仰卧起坐。
(2)阔筋膜张肌:位于大腿上部前外侧,起自髂前上棘,肌腹在阔筋膜两层之间,向下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作用:使阔筋膜紧张并屈髋。
2.后群
后群主要位于臀部,故又称臀肌,有7块,如图2-2-28,髋肌和大腿肌后群(浅层),图2-2-29,髋肌和大腿肌后群(深层),图片结束。
(1)臀大肌:位于臀部浅层、大而肥厚,形成特有的臀部隆起。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肌束斜向下外,止于髂胫束和股骨的臀肌粗隆。作用:使髋关节伸和旋外。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肉。
(2)臀中肌和臀小肌:两肌位于臀大肌深面,前者浅,后者深。均呈扇形,皆起自髂骨翼外面,肌束向下集中形成短腱,止于股骨大转子。作用:二肌作用相同,使髋关节外展,前部肌束能使髋关节旋内,后部肌束则使髋关节旋外。
(3)梨状肌:起自盆内骶骨前面,肌束向外经坐骨大孔出骨盆腔,达臀部,止于股骨大转子。作用:外旋、外展髋关节。梨状肌将坐骨大孔分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均有血管和神经通过。
(二)大腿肌
大腿肌分为前群、后群和内侧群。
1.前群
前群位于股骨前面,有缝匠肌和股四头肌,如图2-2-27髋肌和大腿肌前群及内侧群(浅层),图片结束。
(1)缝匠肌:是全身最长的肌,呈扁带状。起自髂前上棘,经大腿的前面,斜向下内,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作用:屈髋和屈膝关节,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2)股四头肌:是全身最大的肌,有四个头,即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分别起自股骨粗线内、外侧唇;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在股内、外侧肌之间,起自股骨体的前面。四个头向下形成一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向下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作用:伸膝关节,屈髋关节。
2.内侧群
内侧群共有5块肌,位于股骨的内侧,如图2-2-30大腿肌内侧群(深层),图片结束。均起自闭孔周围的耻骨支、坐骨支和坐骨结节等骨面,分层排列。浅层自外侧向内侧有耻骨肌、长收肌和股薄肌。在耻骨肌和长收肌的深面,为短收肌。在上述肌的深面,有一块大而厚,呈三角形的大收肌。
除股薄肌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以外,其它各肌都止于股骨粗线。作用:使髋关节内收。
3.后群
后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均起自坐骨结节,跨越髋、膝两个关节,常称之为“腘绳肌”,如图2-2-28,髋肌和大腿肌后群(浅层),图2-2-29,髋肌和大腿肌后群(深层),图片结束。
(1)股二头肌:位于股后部的外侧,有长、短两个头,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两头会合后,以长腱止于腓骨头。
(2)半腱肌:位于股后部的内侧,肌腱细长,几乎占肌的一半,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
(3)半膜肌:在半腱肌的深面,上部是扁薄的腱膜,几乎占了一半,肌的下端以腱止于胫骨内侧髁的后面。
后群肌的作用:屈膝关节、伸髋关节。屈膝时股二头肌可以使小腿旋外,半腱肌和半膜肌可使小腿旋内。
(三)小腿肌
小腿肌可分为三群:前群在小腿骨间膜的前面,后群在骨间膜的后面,外侧群在腓骨的外侧面。小腿肌的后群强大,与行走或跑步时足的跖屈动作、产生巨大推动力以及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关。
1.前群
前群由胫侧向腓侧排列,有3块肌,如图2-2-31小腿肌前群和外侧群,图片结束。
(1)胫骨前肌:起自腔骨外侧面,止于内侧楔骨内侧面和第1跖骨底。作用:伸踝关节(背屈),使足内翻。
(2)踇长伸肌:位于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起自腓骨内侧面的下2/3和骨间膜,止于踇趾远节趾骨底。作用为伸踝关节、伸蹲趾。
(3)趾长伸肌:起自腓骨前面、胫骨上端和小腿骨间膜,至足背分为四条腱到第2?5趾背,形成趾背腱膜,止于中节、远节趾骨底。作用:伸踝关节、伸趾。
2.外侧群
外侧群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两肌皆起自腓骨外侧面,长肌起点较高,并掩盖短肌,如图2-2-31小腿肌前群和外侧群,图片结束。两肌的腱均经外踝后方转向前,短肌腱向前止于第5跖骨粗隆,长肌腱绕至足底,斜行至足内侧,止于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底。
外侧群肌的作用:使足外翻和屈踝关节(跖屈)。此外,腓骨长肌腱和胫骨前肌腱共同形成“腱环”,对维持足横弓,调节足的内翻、外翻有重要作用。
3.后群
后群分浅、深两层。
(1)浅层:有强大的小腿三头肌,如图2-2-32小腿肌后群,图片结束,浅表的两个头称腓肠肌,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内、外两头相合,约在小腿中部移行为腱;位置较深的一个头是比目鱼肌,起自腓骨后面的上部和胫骨的比目鱼肌线,肌束向下移行为肌腱,和腓肠肌的腱合成人体最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作用:屈踝关节和屈膝关节。在站立时,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
(2)深层:有4块肌,腘肌在上方,另外3块在下方(图2-2-32),如图2-2-32小腿肌后群,图片结束。
1)腘肌:斜位于腘窝底。作用:屈膝关节并使小腿旋内。
2)趾长屈肌:位于胫侧,起自胫骨后面,它的长腱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4条肌腱,止于笫2?5趾的远节趾骨底。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屈第2?5趾。
3)踇长屈肌:起自腓骨后面,长腱经内踝之后,至足底与趾长屈肌腱交叉,止于踇趾远节趾骨底。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屈踇趾。
4)胫骨后肌:位于趾长屈肌和踇长屈肌之间,起自胫骨、腓骨和小腿骨间膜的后面,长腱经内踝之后,至足底内侧,止于舟骨粗隆和内侧、中间及外侧楔骨。作用:屈踝关节(跖屈)和使足内翻。
(四)足肌
足肌可分为足背肌和足底肌,如图2-2-33足底肌(浅、中、深层),图片结束。足背肌较薄弱,为伸踇趾的踇短伸肌和伸第2?4趾的趾短伸肌。足底肌的配布情况和作用与手掌肌相似,也分为内侧群、外侧群和中间群,但没有与拇指和小指相当的对掌肌。
在中间群中,足底有一块足底方肌,它与其他足底肌一起维持足弓;在跖骨间隙也有骨间足底肌3块和骨间背侧肌4块,它们以第2趾的中线为中心,分别使足趾相互靠拢或彼此分开。
(五)下肢的局部记载
1.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
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位于臀大肌的深面,在梨状肌上、下两缘和坐骨大孔之间。梨状肌上孔有臀上血管和神经出骨盆,梨状肌下孔有坐骨神经、臀下血管和神经、阴部血管和神经等出骨盆。
2.股三角
股三角在大腿前面的上部。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股三角内有股神经、股血管和淋巴结等。
3.腘窝
腘窝在膝关节的后方,呈菱形。窝的上外侧界为股二头肌,上内侧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外侧界和下内侧界分别为腓肠肌的外侧头和内侧头,底为膝关节囊。窝内有腘血管、胫神经、腓总神经、脂肪和淋巴结等。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主题

808

帖子

389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893
板凳
发表于 2022-11-19 21:33:26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暖阳说:
起止点都忘光了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27

帖子

35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53
地板
发表于 2022-11-19 23:15:32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书香墨砚说:
我在网上查了,好像没有第5版教材。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主题

3968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690
5#
发表于 2022-11-20 09:05:05 | 只看该作者
5楼 另眼看世界说:
这个营养铁怎么都不进来捧场呢?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2613

帖子

685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851
6#
发表于 2022-11-20 09:21:35 | 只看该作者
6楼 孤心少年说:
楼主辛苦了,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2613

帖子

685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851
7#
发表于 2022-11-20 09:26:12 | 只看该作者
7楼 孤心少年说:
四版教材解剖是有不详细,但四版教材的商科里面解剖部分还是可以的。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543

帖子

41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102
8#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0 10:18:45 | 只看该作者
<
8楼 一如既往说:回 7楼孤心少年说
客气了,不辛苦,那版商科确实有不少可取之处,比如讲肩周炎那一章,把每块肌肉负责的运动的角度都讲到了,刚上机解剖只有外展肩的功能,商科教材里面详细的外展30度以前,该机作用较大,类似这些不少,不过我觉得那般伤科里,急性腰扭伤那一章节的解剖内容就有点匮乏了,腰大肌,腰方肌,数据机上分布的多列机回旋机最长机,还有各部位痛点对应的组织结构,都没有讲到,不过那时候我们正上网课,老师们自己制作了一些文本文件,那些内容要比书上丰富的多,比如讲了棘突旁疼痛对应关节突关节,横突间疼痛对应肌肉,恰后上级疼痛对应底恰关节,恰籍上部外侧疼痛,对应腰方肌或髂腰韧带,腰部前侧,进腹部身侧疼痛对应腰大肌,还有哪些方向活动受限,疼痛加重会对应哪些部位的内容也都有,可惜我没保存,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找的资料后悔了
本楼来自 掌中世界安卓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543

帖子

41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102
9#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0 10:41:46 | 只看该作者
9楼 一如既往说:
带我们看看原来的经络,学的内容就是这样的,看看这版经络写的多好,肩贞
【定位】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l寸。
【解剖】在肩关节后下方,肩胛骨外侧缘,三角肌后缘,下层是大圆肌;有旋肩胛动、静脉;布有腋神经分支,最深部上方为桡神经。
【主治】肩臂疼痛,瘰疬,耳鸣。
【配伍】配肩髃、肩髎治疗肩周炎。配肩髎、曲池、肩井、手三里、合谷治疗上肢不遂。
【刺灸】直刺 1—1.5寸。
风池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配伍】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刺灸】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肩井
【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解剖】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分支;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
【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配伍】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脚气酸痛;治疗乳腺炎特效穴。
【刺灸】直刺0.5-0.8寸,深部正当肺尖,慎不可深刺;可灸。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环跳
【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配伍】配风市治风痹;配太白、足三里、阳陵泉、丰隆、飞扬治下肢水潴留、静脉炎;配风市、膝阳关、阳陵泉、丘墟治胆经型坐骨神经痛;配居髎、风市、中渎治股外侧皮神经炎;配髀关、伏兔、风市、犊鼻、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太溪治小儿麻痹,肌萎缩,中风半身不遂。
【刺灸】直刺2-2.5寸;可灸。
【附注】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2613

帖子

685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851
10#
发表于 2022-11-20 13:08:56 | 只看该作者
<
10楼 孤心少年说:回9楼一如既往
这个描述像前两版的。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主题

2613

帖子

685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6851
11#
发表于 2022-11-20 13:13:41 | 只看该作者
<
11楼 孤心少年说:回8楼一如既往
我有听教材的习惯,回头我去开一帖商科里面的解剖。或者大家也可以开一个帖子。这项工程有点大。到声辛苦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主题

1334

帖子

585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852
12#
发表于 2022-11-20 14:07:13 | 只看该作者
<
12楼 爱我中华说:回复9楼一如既往
这是第几版的教材
本帖来自微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543

帖子

41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102
13#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0 18:36:09 | 只看该作者
<
13楼 一如既往说:回12楼爱我中华
我也不知道啊,好像是第二版第三版吧,还是大专本科教材
本帖来自安卓秘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爱盲论坛  

GMT+8, 2025-11-28 23:56 , Processed in 0.0633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